回首向来萧瑟处,最在“疑”与“不疑”间
【文化自由谈】
回首向来萧瑟处,最在“疑”与“不疑”间
——从苏东坡的“赏疑从与,罚疑从去”说起
■ 张永军
北宋嘉祐二年(1057)的科举考场,苏东坡在策论卷第二段引用《左传》的话提出论点“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后,编造了一段尧帝执法以宽的故事。这些文字,仿佛在宣纸落墨处投下了一枚枚思想的燧石。正、副主考官欧阳修和王珪看到这行文字时眼前为之一亮,他们不以苏东坡杜撰为哂,而是感慨其在儒家“仁政”理念底色中透射着法家“权变”谋略的锋芒。而这种思想的张力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权力场域的褶皱里闪烁微光。
当青铜时代的礼器镌刻下“刑过不避大臣”的法治铭文时,竹简帛书上正流淌着“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的仁政墨痕。看似对立的儒法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如阴阳双鱼般游弋缠绕。韩非子曾以“冰炭不同器而久”断言儒法不可调和,但苏东坡撰造的“赏疑从与,罚疑从去”,却在儒法对峙的悬崖上架起了一座智慧的桥梁——司马光看到“赏疑从与”时,必然想起《尚书》中禹舜的宽仁;而“罚疑从去”的决断,又分明透着商鞅徙木立信的法治锋芒。这种思想的交融在北宋士大夫群体中淬炼成独特的治国之术:范仲淹一面推行“明黜陟”的考课新法,一面主张“厚农桑”的养民旧策;王安石变法时以《周礼》为旗,司马光修史却暗藏治术。这种刚柔相济的智慧,在苏东坡的治理实践中更具象化——杭州浚湖时“以工代赈”的创举,既暗合商鞅“利出一孔”的法治精要,又贯彻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理想。
历史的烽烟里,权力天平上的“疑”与“不疑”往往牵动着生死棋局。鸿门宴上范增三举玉玦而项羽迟疑不决,恰是“罚疑从去”的反面镜鉴;刘邦拜韩信时掷印封坛的果决,则如“赏疑从与”的青铜注脚。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载的“运筹帷幄不如子房”之论,道破了驾驭权力的核心机密——这种智慧不仅属于帝王将相,更在士大夫的处世之道中淬炼成金。吕蒙正面对同僚诋毁时“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豁达,实则是“罚疑从去”的生存艺术;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谏诤风骨,又暗含“赏疑从与”的价值坚守。当我们溯着苏东坡的宦海沉浮逆流而上,会发现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背后,始终矗立着“疑则存仁,信则守义”的精神坐标。
当18世纪意大利学者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无罪推定”原则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个现代法理基石竟与东方古老治术遥相共鸣。耶林所谓“刑罚钟摆应在仁慈与严厉间平衡”的论断,恰似“罚疑从去”在当代司法体系中的制度回响。而在太平洋彼岸,谷歌公司“20%自由创新时间”的管理试验,本质上是对“赏疑从与”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任正非谈及华为激励制度时所言:“要让听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从商鞅的徙木立信到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从《吕刑》的“刑罚世轻世重”到现代企业的KPI考核,人类始终在“疑”与“不疑”的辩证中寻找文明的最优解。
元丰五年(1082)的长江水依然东流,黄州东坡的月色却早已浸润千年。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在赤壁矶头顿悟“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时,或许已预见千年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正如他在《定风波》中写下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洪流裹挟着古老的治术奔腾向前,“疑”与“不疑”的终极答案逐渐显影:文明的航向从不依靠绝对的确定,而在承认不确定性的谦卑中,在“罚疑从去”的克制与“赏疑从与”的信任间,人类终将找到与混沌共舞的智慧。那些被江声淘洗千年的思想燧石,此刻正在数字时代的星空下,迸发出新的火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