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三尺讲台与万亩心田
【身边的故事】
一位乡村教师的三尺讲台与万亩心田
■ 蓝飞燕
1992年的深秋,阳光透过那方小小的窗棂,将一抹暖意洒落。我的目光,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定格在小姨的手上。那双手,远非寻常:掌心覆盖着岁月与辛劳磨砺出的厚茧,尤为醒目的是,她右手食指关节处,因经年累月紧握粉笔,已然隆起了一枚豌豆般坚实、泛着微光的硬结——那是三尺讲台上无声的勋章。而此刻,这双手,正左手稳稳托着摊开的三年级语文课本,右手则紧握着刚从田间带回的镰刀。
天微蒙蒙亮,靛蓝色的晨雾还笼罩着田野,小姨的身影已踏着晶莹的露珠,匆匆赶往三里外那所小小的村学。简陋的教室里,糊在窗棂上的旧化肥袋在风中簌簌作响,努力抵挡着秋的寒意。她踮起脚尖,将拼音字母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左上角。
泛黄的记账本里,蕴藏着那个时代拮据的心酸:“9月6日,卖鸡蛋18个,收入10.2元,买红墨水2瓶。”“腊月十八,赊猪崽两头,来年秋还……”在当时,正式教师的月薪为八百元,而代课工资却仅是其三分之一。于是,小姨每次上课都带上麻袋,放学途中捡拾塑料瓶。周末帮人插秧,裤管里留下蚂蟥叮咬的印记,成了难以褪去的辛酸纹身。寒冬时节,教室漏风,她拆下自家的编织袋,一针一线细细缝补窗上的破洞……
最难忘的是那盏自制的煤油灯,罐头瓶里蜷缩着棉线灯芯。小姨在颤动的光晕中批改作业,编写补充教材,用复写纸誊抄县城小学的试卷。某夜我醒来,见她正对着镜子练习发音,舌尖顶着火柴棍矫正乡音。
1998年夏季,暴雨冲垮了教室的土墙。小姨将学生转移至自家堂屋,用砖头支起门板作为课桌,灶台成了讲台。雨水顺着房梁滴落,洇湿了她的备课本,蓝黑墨水在纸上化开奇异的花纹。她却平静地说:“看,雨滴也在学写字呢。”那年小升初,全村十五个孩子中竟有九个考入乡重点中学——那简陋的屋檐下,原来竟能升起如此明亮的星辰。
送录取通知书那天,家长们凑钱买了一支英雄牌钢笔作为谢礼。小姨抚摸着金灿灿的笔尖,转头却换回了三箱练习本:“种子要撒在土里,不能别在衣襟上当装饰。”
2005年冬天,34岁的小姨终于走进了编制考场。她穿着向邻居借来的西装,磨破的袖口里隐隐露着枣红色旧袄。次年春天,邮差在山坡上大喊“录取通知来啦”,整个村庄的桃花仿佛都被喜讯催开,提前绽出了灼灼云霞。
如今,新建小学的荣誉室里,小姨的教案与黄泥捏成的字母、那盏煤油灯并肩陈列。电子屏上播放着她为年轻教师示范《小马过河》的录像,智能系统正将她的板书一笔一画转化为电子课件。当年调皮的学生指着教案上密密的批注说:“这里每个红圈都是北斗星,让我们这群乡下孩子,在混沌的夜里望见了银河的方向。”
昨夜整理旧物,忽然发现小姨1999年的一页日记:“发薪日买了两支奶油冰棍,走到校门口竟化成糖水。孩子们舔着光光的木棍笑,说这是喝过最甜的饮料。”上世纪90年代五分钱一支的冰棍早已消逝于时光之河,可那份沉甸甸的甜,却依旧在孩子们心头荡漾……
小姨常说:“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心灯。”——这心灯,正以当年寒夜中不灭的烛光为引,照亮了更多向往山外世界的清澈眼眸。
岁月流转,那些散落于漏雨教室里的星火微光,终汇聚成照亮无数求知前路的长明星河,这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像小姨一样的平凡教育者,以无私奉献为基石,对未来的坚定托举。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