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赋格”:信息时代下的新型代际关系
【文化自由谈】
社会“赋格”:信息时代下的新型代际关系
■ 张永军
当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数字化乐谱在云端如灵动音符般穿梭时,其内部精密复杂的声部编织系统,竟与当代代际认知的拓扑结构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同构性:赋格曲以多声部复调为特征,不同声部在主题与对位中形成动态平衡。信息时代的代际关系恰似一场颠覆传统声部秩序的“社会赋格”——知识传递从单向代际传承转向双向互哺甚至反哺,这一奇妙的相似性催生出新的代际动力学。
在数字技术以雷霆之势重塑人类生活的当下,人类的认知模式与代际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技术哲学的深邃视角审视,信息时代的代际关系早已突破传统知识传递所遵循的线性模式,演变为充满“复调张力”的认知赋格。此现象不仅对个体认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还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引发了连锁反应。
深入剖析这一现象,需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基石。媒介环境学理论认为,媒介绝非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被动载体,更是塑造人类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关键力量。在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人类认知延伸的全新器官,社交媒体平台则像无数条意识流动的毛细血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新兴媒介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方式和速度,致使代际之间的知识势差不再遵循生物时间的自然秩序。在技术迭代的高速进程中,代际认知呈现出量子纠缠式的跃迁,不同时代产生的认知模式在数字空间中相互碰撞、交织。与此同时,神经科学研究为我们理解代际认知差异提供了生物学依据。研究表明,频繁进行多任务处理的Z世代,其前额叶皮层突触连接密度较前代增加17%,海马体记忆编码方式也呈现出显著的模块化特征。这种生物性的进化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相互作用,使得年轻群体在“界面生存”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能够通过算法推送的个性化信息流,快速完成知识图谱的编织,形成离散化、非线性的认知范式。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理论认为,云存储和即时检索技术将人类集体记忆外化为数字器官,知识传承从生物性延续转向技术性共享。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数字原住民的认知迭代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的意识活动始终处于人机耦合的界面状态,对海德格尔“在世存在”进行了赛博格化的诠释。
回溯印刷文明时代,知识积累与年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长者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沉淀,成为知识的宝库,他们的经验存储犹如一座活体图书馆,为社会传承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然而,数字原住民自出生就沉浸在赛博空间中,其认知发育遵循着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神经塑形机制。神经科学研究显示,Z世代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算法推送的个性化信息流,在TikTok的15秒认知单元与维基百科的超文本跳转之间,快速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这种新型的认知范式打破了传统知识权威的格局,使得年轻群体在数字领域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知识权威的重构,不仅改变了代际之间的知识传递方式,也对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整个教育生态。教育神经学研究发现,“00后”群体在信息处理时,颞顶联合区的激活强度较“80后”提升23%,这与他们自幼适应并行信息输入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这种认知架构的变化,使得传统课堂的“单向度独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跨代际的“复调对话”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教育生态下,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知识权威向“赋格指挥”转变。教师不仅要精通数字原住民的认知语法,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还要守护人文精神的调性平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需要在数字技术与人文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复调对话式教育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代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文化传播领域,代际认知的量子纠缠现象催生出独特的“返祖创新”。当算法推荐系统不断强化群体极化时,年轻世代反而在数字考古中重新发现实体书的触觉价值。比如黑胶唱片销量连续五年逆势增长15%,这种“媒介返祖”现象,反映了年轻群体在数字时代对物质性和真实感的追求。这种文化消费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代际认知更深层的互嵌逻辑——数字原住民在技术狂欢中寻求物质性锚点,数字移民则通过界面学习重构认知图谱,两者在文化光谱的两极形成镜像对称的认知补偿机制。这种机制有助于不同世代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返祖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消费的形式和内容,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技术伦理维度上,代际认知鸿沟正在衍生出新型社会风险。老年群体在数字支付界面遭遇的认知障碍已造成年均230亿元的经济损失,而青少年在元宇宙中的身份实验则引发主体性碎裂的哲学忧思。这要求我们建立跨代际的认知翻译系统,在脑机接口与数字人文的交叉地带寻找和解方案。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不同世代的语义网络存在显著拓扑差异:“80后”的概念节点呈现树状辐射结构,“00后”则趋向网状分布式联结。开发代际认知的“转码器”,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算法调和,更需在现象学层面重建主体间性的理解框架。
站在技术奇点的门槛回望,新型代际关系本质上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创造性重构,而元宇宙提供的数字孪生实验场,或许能实现代际认知的“量子叠加式”观测。当虚拟化身突破生物年龄限制,传统文化基因与数字认知符码将展开全息对话,代际知识传递的“测不准原理”有望在增强现实中获得观测可能。但在技术调和之外,更需守护人文精神的常量——在算法推送的间隙保留普鲁斯特式的追忆时刻,于即时通讯的喧嚣中坚守对话伦理,使代际认知的赋格变奏既保持技术迭代的锐度,又涵养文明积淀的温度。这种认知层面的永恒轮回,恰如博尔赫斯笔下“小径分岔的花园”,世代的人都在时间迷宫中寻找到自己的认知路径。
当数字原住民用机器学习解码长辈的手写书信,当银发群体通过VR技术重访青春现场,代际认知的复调对话便升华为文明传承的量子隧穿。在技术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共振带,我们终将理解:新型代际关系不是认知秩序的崩塌,而是人类精神在数字界面的创造性展开,是文明基因在技术湍流中延续的生存智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