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绒花: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文化中国行】
非遗绒花: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 桑淼
前些时路过苏州山塘街,在临水而居的各式商铺前遇见了一枝精美的绒花。长街尽头的古旧店铺里点燃了半盏烛火,琳琅满目的商品被依次陈列在雕花木桌前,其中微光摇曳里的那枝绒花最为夺人眼目。
大概是从深秋的海棠上取了几点胭脂色,再由早春的花蕊嫩芯中提炼出少许鹅黄,艺人们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轻拢慢捻之间,柔软洁白的蚕丝便被幻化成芙蓉花的形状。从远处看,这朵永不凋谢的芙蓉花在烛火下幽幽盛放,连同轩窗外湿漉漉的粉墙黛瓦,共同装点着朦胧江南。
友人称,绒花早在2007年便被江苏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谐音“荣华”而被赋予吉祥祝福之意。传统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黄铜丝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绒花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在《中华古今注》中便有“插五色通草苏朵子”的记载。唐宋时期,簪花习俗风靡一时,适龄女子纷纷佩戴绒花以增添粉黛云鬓之美。至清朝年间绒花行业最为鼎盛,甚至地方官府专门设立了制造署以供清宫贵族使用。
在南京民俗博物馆中,一处绒花坊内游人如织。木制工作台上依次摆放着“百合”“青竹”“合欢”等式样,花瓣间泛着桑蚕丝独有的水纹状波光。匠人们熟练地染色、劈绒、制作铜丝……仿佛早已将每个步骤熟稔于心。除了传统的红绿配色以外,传承人还将当下流行的清雅色调加入绒花的设计中,创作了诸如白桃乌龙发簪、“早有蜻蜓立上头”发簪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款式。
古语有云:“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春时山花烂漫却易随风凋落,盛夏百花热烈难逃烈日摧折,深秋木叶缤纷终零落成泥,隆冬梅花耐寒亦难永驻芳华……恰好绒花的出现填补了鲜花难以保存、佩戴不便的空白,它像是为后世刻意营造的一场永不凋谢的绮丽梦境,在四时之变里长久留住了草木的芬芳。世人常以“彩云易散琉璃脆”来形容美好事物的短暂,而绒花却因其经久耐用、极易保存、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以及立体丰满圆融、丝毫不逊色于鲜花的外在优势而备受推崇,在一千多年的时光里常开不败。
在《红楼梦》第七回中有这样一幕:李纨将“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送给大观园里的各位姑娘,其中提到的“宫花”和“堆纱花儿”便代指绒花。隆冬时节的大观园草木萧疏、鸟雀无声,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此时篮子里躺着的几朵绒花叶瓣交叠、色泽如锦,在满园枯寂中显得娇嫩可爱,难怪姑娘们会爱不释手。
唐人周昉曾绘制粗绢本《簪花仕女图》,以精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着重描摹当时女子的衣着样貌。画卷中正值辛夷盛放的春夏之交,前后仕女五人流连于庭院,分别作拈花、扑蝶、戏犬、赏鹤状,另有一女侍执扇相从。她们或着朱红轻纱罩衫,或束淡紫曳尾长裙,一头乌黑长鬓皆被高高绾起,云髻一侧的绒花发簪则为海棠、荠荷、牡丹等式样。“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仕女们的窈窕身姿、绽放在云鬓间的富丽绒花,以及罗扇背后深掩着的寂静庭园……共同构成了大唐花团锦簇的春天。
小轩窗,绿波荡。当明媚的少女端坐于菱镜前绾发点唇,将妆奁里的半簇叠瓣绒花簪于耳鬓时,帘外随风摇曳的满架蔷薇都黯然失色。在上千年时光的经纬交织中,所有与绒花有关的故事都被匠人们收纳进细密的纹路里,它像是一张纵横交错的时间之网,在蒙尘的厚重历史中留住了无数女子的国色天香,将如歌如梦的非遗江湖展现得淋漓尽致。你瞧,姑苏城外,美人鬓间,一幅清晰而完整的非遗图卷正在缓缓铺陈开来,那些来自古老东方的典雅与知性美,必将随着绒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而绵延不绝,在现代文明的夜空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