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评审:一次在未知中的历练
【一线笔记】
初涉评审:一次在未知中的历练
■ 林雪
9月末的清晨,我正对着电脑核对月度账目,手机突然响起——是机械又清晰的提示音:“尊敬的评审专家,现邀请您参与……时段招标评审,同意请按1……”,因为是第一次接到评标邀请的电话,心里稍一犹豫,深吸一口气,便按下了“1”,像为一场未知旅程敲下了启程的鼓点。
次日清晨,第二条通知短信准时抵达,明确要求:明日九点半,须准时到达位于某医院行政楼的评标办公室。
评标当天,我提前一刻钟就到了评审单位,却没料到医院园区的路径如此曲折——我攥着手机导航在楼宇间绕了好几圈,直到分针悄然滑向九点半,才找到那扇挂着“评标办公室”牌子的门。气喘吁吁间,我忽然意识到:政府采购的严谨,或许从“准时抵达”这第一步就已开始,而经验,往往藏在这些“未曾料到”的细节里。
走廊里两位男士在交谈,我猜是同场评审的专家,便上前轻声打招呼,顺带坦白:“您好,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评审。”其中一位先生闻言笑了笑,语气温和:“别紧张,我们先等齐人,一会选组长。”办公室里还坐着位女士,正低头翻看手机,我怕认错工作人员,没敢贸然搭话,后来才知道,她竟是与我同专业的商务专家,接下来的几小时里,她成了我最靠谱的“引路人”。
等最后一位专家到场,招标公司的工作人员过来核对信息,听闻我是新人,特意多嘱咐了一句:“手机要存进储物柜,包包可以随身带。”我慌忙截图留存银行卡号,再跟着大家走进评审室。
评审办公室里,不大的空间里摆着六张电脑桌,助理先帮我登录评审系统,指着屏幕上的分区轻声解释:“您是商务专家,重点核对资质文件和财务证明就行。”我这才理清阵容:三位技术专家负责审核产品参数,我和那位女士李姐是商务专家,要对四家投标单位的资料逐一核查。很快,厚厚的资料堆在了桌上,我翻开第一家的报价单,指尖在纸页上停顿——不知道该先查资质有效期,还是先对比报价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脑子里一片混乱。
李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轻声提醒:“我们先要做资格审查,就是先看这几家单位的资料合不合规,然后才进入下一步评分环节。评分标准在这一页,你对着看就好。”我连忙跟着她的节奏,先圈出关键项,再对照招标文件逐一勾选,遇到模糊的地方就及时提问,原本混乱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盒饭送到时,评审才进行一半。有两家单位的报价接近,需要二次报价,我们对评分标准重新核算;某家的技术参数存在细微偏离,要集体讨论是否符合要求;到下午三点,还进行了第三次报价澄清。我看着李姐熟练地在评分表上标注依据,看着技术组的专家拿着图纸比对参数,忽然懂得: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反复核对”的耐心里,藏在“集体讨论”的严谨里,藏在每个专家对“每一次打分”负责的态度里。
下午三点半,当组长宣布最终评审结果时,我才发现手心竟有些出汗。收拾资料时,李姐拍了拍我的肩膀:“第一次都这样,多来几次就熟了。”走出评审室,夕阳刚好穿过园区的梧桐叶,忽然想起入库时的初心——原以为政府采购评审是“高大上”的任务,如今才明白,它更多是“接地气”的细致,是提前踩点的谨慎,是不懂就问的坦诚,是对每一份投标文件负责的较真。
后来加了李姐的微信,她发来一条消息:“政府采购连着政府和企业,我们多一分细心,结果就多一分公信力。”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我心里。
回望这场首次评审经历,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任何工作的“得心应手”,都始于“第一次”的勇敢尝试,而政府采购的温度,就藏在每个评审专家对“公平”的坚守里,藏在从“陌生”到“熟练”的每一步成长里。未来再接到评标邀请,我一定不会再犹豫——因为每一次参与,都是对“责任”二字更深刻的理解,都是在为政府采购的透明与公正,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宝鸡敏而行财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