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数智时代政采变革
“人工智能+”驱动数智时代政采变革
■ 陈天昊
国务院近期印发《“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和2030年人工智能及智能体大规模应用普及的目标。尤为关键的是,方案将“AI+治理能力”列为深度融合的六大领域之一,直接指向了政务服务的根本性变革,其核心目标正是“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全程智能办理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这一顶层设计,不仅为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未来政府采购市场划定了清晰的跑道。
AI+政府采购的需求定位
从“电子化”到“智能化”的范式跃迁
“人工智能+”行动与我国持续深化的数字政府建设战略一脉相承,其需求定位,在于推动政府职能从“电子化”向“智能化”的根本性跃迁。这意味着政府采购的需求,必须从购买孤立的软硬件产品,转向采购能够重塑流程、赋能个体的整体性、智能化解决方案。具体需求可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定位。
其一,对内需求:构建以“智能体”为中枢的协同治理新范式。
当前政府内部仍面临信息流转不畅、跨部门协同成本高等挑战。AI的引入,旨在通过部署智能体(Agent)来重塑内部工作流程。这种智能体将成为每一位公务员的“数字化高级助理”,深度嵌入协同办公与业务审批系统。它不仅能完成会议纪要自动生成、公文草拟与校对等基础任务,更能通过学习组织知识库与业务流程,实现跨部门信息的智能关联与任务的自动化流转。因此,政府采购的核心需求应聚焦于那些能够打破“数据烟囱”、实现流程再造、为公务员个体提供强大赋能的智能化平台,以此全面提升信息共享效率、组织协同效能与科学决策水平。
其二,对外需求:打造以“获得感”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新体验。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常被诟病为“人找政策”“流程繁复”。“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标是逆转这一模式。通过构建由智能体驱动的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系统能以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精准理解市民和企业的真实意图,而非要求其掌握专业的政策术语。更进一步,智能体能够基于市民的生命周期事件(如出生、入学、就业、退休)或企业的发展阶段,主动规划并推送所需的服务包,并智能化地对接后台审批流程,实现“服务找人”与“免申即享”。因此,在政府采购对外服务方面,应明确采购那些能显著提升用户交互体验、实现服务流程自动化闭环、并最终增强市民与企业“获得感”的智能化服务系统。
AI+政府采购的市场培育
从“响应需求”到“引领创新”的能级跃升
一个健康且繁荣的供应商市场,是实现“AI+政务”宏伟蓝图的必要前提。政府精准定义自身需求,这仅仅是方程式的一半,另一半则依赖于一个能够深刻理解并高效回应该需求的创新市场。当前,我们必须警惕并杜绝部分供应商以人工智能、智能体为噱头,提供“新瓶装旧酒”式的伪赋能解决方案。因此,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必须承担起积极引导和培育市场的责任,确保公共资金流向那些能够为政府治理带来真实效能提升、为社会公众带来切实获得感增加的“真AI+”项目。这一培育过程,可从“软法引导”与“政策塑造”两个维度协同推进。
其一,善用软法治理,以标准和测评体系为市场提供清晰“标尺”。
市场发展的首要前提是规则明晰。在“AI+政务”这一新兴领域,探索制定行业性的实践准则与技术标准,这是引导市场良性发展的第一步。这些“软法”文件应为市场提供清晰的指引,内容涵盖数据安全、政务伦理、服务规范、模型可解释性及公平性等关键维度,为供应商的产品研发划定合规底线与品质高线。
更进一步,必须建立一套面向具体政务场景的基准测试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变“功能采购”为“效能采购”。传统的采购模式往往只关注产品是否具备某些功能,而新的测评体系则要回答3个更根本的问题:该AI产品是否真正提升了业务流程的效率?它是否真正为公务员提供了决策与执行的赋能?它是否最终给公民带来了更便捷、更满意的服务体验?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基准测试,可以有效甄别出市场上的优秀产品、淘汰劣质供给,确保财政资金的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其二,活用财政政策工具,以前瞻性布局主动塑造健康市场格局。
除了设定标准,政府采购本身也是塑造市场格局的强大政策工具。政府采购法第九条明确指出,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这一条款为我们通过采购政策前瞻性地培育优质“AI+政务”供应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基于此,相关部门可研究出台适用于“AI+政务”领域的采购实施细则或指引。例如,在采购项目中,可以对那些在服务算法、数据安全、模型对齐等方面拥有突出创新能力,并愿意与政府共同探索应用场景的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企业)给予适当倾斜。这并非简单的产业补贴,而是通过应用场景的开放和早期市场的支持,主动培育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政务的“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当然,在运用此项政策时,必须严格遵循《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规定,确保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对此类产业扶持政策的绩效应建立定期评估机制,进行精准动态调整,确保政策目标的有效达成,真正发挥好政府在市场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AI+政府采购的交易流程
迈向全链条的智能化与廉洁化“人工智能+”
AI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双重赋能特征:它不仅是采购的“客体”,更将成为重塑采购流程本身的“主体”。这意味着,从采购需求的发布到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乃至后续的监管与争议解决,交易的全链条都将迎来智能化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政府采购透明度与廉洁性的根本性加固。
具体而言,AI智能体将在交易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扮演关键角色。
其一,在交易执行层面,实现采购人、供应商与中介机构的协同增效。
AI智能体可被深度嵌入招投标的全流程电子化平台。对于采购人而言,智能体能够辅助生成结构化、标准化的采购需求文件与招标文件,并对供应商提交的投标文件进行形式上的自动化初审。对于供应商而言,智能体可以智能解析复杂的招标文件,辅助其快速、精准地编写投标文件,并实时提醒潜在的合规风险。对于采购代理机构,智能体则能自动化处理大量的程序性事务,如专家抽取、场地安排、评审过程记录等,从而将专业人员解放出来,聚焦于更具价值的专业判断工作。
其二,在交易监管层面,构建财政部门全流程、穿透式的智能监管体系。
财政部门作为核心监管者,可借助AI实现从“抽查式”监管向“全时全域”监管的转变。通过赋予监管系统强大的海量文本学习与多模态视频分析能力,AI可以自动监测招投标过程中的异常行为,例如,通过分析不同投标文件的技术参数与文本相似度,识别围标、串标的潜在迹象;通过对开评标现场音视频的智能分析,自动检测评审专家的不当言论或违规行为。这种操作自动化、检测智能化的新模式,将极大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的有效监管,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其三,在纠纷解决层面,引入专业化智能体降低交易成本。
政府采购活动中,从质疑、投诉,到行政复议乃至行政诉讼等纠纷解决环节,往往耗时耗力。在此领域,可以引入基于垂直领域数据训练的“政府采购法律事务智能体”。该智能体能够为各方提供初步的法律咨询,引导当事人遵循法定程序提交材料,并对案件进行初步的要素分析与证据整理。这不仅能显著提升纠纷解决过程的自动化与标准化水平,更能有效降低各方参与争议解决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从而降低整体的社会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与政府采购的深度融合,是一项涵盖需求侧牵引、供给侧培育与流程侧再造的系统性工程。要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需求定位、市场培育与流程再造3大任务。这不仅是提升采购效率的技术路径,更是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