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若可斟茶再问字

若可斟茶再问字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5-07-28 11:32:50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文学界】

若可斟茶再问字

■ 徐之标

乡贤汪曾祺离开我们已经28个春秋。这位在子女记忆里始终是可爱“老头儿”的现当代作家,竟成了文坛的“常青树”。他的名字仍在时光里被反复轻唤,作品出版量较生前更盛,仿佛从未真正离开过。他的文学火种原是一枚缀在岁月衣襟上的星子,任它风雨漫卷,始终明灭清亮。那点微光不疾不徐,映照着人间烟火褶皱里最柔软的温度。二十余载光阴流转,依然令后来者抬首望时,顿觉心口发烫,念兹在兹。

若他还活着,笔锋定不肯歇。《汉武帝》的稿纸怕早铺满了桌。他心底藏着的,原是个更阔大的梦。这些年“散文家”“短篇小说家”的标签贴得久了,他总想着要撕开一角,露出底下更丰沛的创作肌理。“将来是要进文学史的”,这话他说过,不是傲气,是对自己半生沉淀的底气。当年被耽误的岁月,此刻都要补回来:晨雾里记下的菜畦虫鸣,暮色中飘来的卖花弹唱,茶余饭后突然漫上心头的旧人往事,都要一一落进稿纸。他信奉老师沈从文“贴着人物写”的秘诀,笔锋里浸着观察的细、思考的深、打磨的韧,倒应了他常说的“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如今我们这群后生,捧着《受戒》《大淖记事》读得眼热,他该在藤椅上眯眼笑。唔,这路子,走对了。他总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笔下便全是活泛的生气,像春天刚抽芽的草,带着露水,碰一碰就软了人心。

若他还活着,定要在高邮汪家旧宅辟座小院。不必雕梁画栋,种几株寻常花草便好:月季攀着竹篱,绿萝垂着窗沿,爬山虎在砖墙上画出深浅不一的绿痕。最妙是院角搭几架扁豆,红的是“白花青荚”,绿的是“紫边白肉”。丝瓜顺着竹架往上蹿,瓠瓜坠得枝丫弯了腰,远看像谁把绿云堆在了地上。客来便摘,青的嫩的往竹篮里一装,灶上炒得滋滋响,满院都是烟火香。饭后无事,他该摸出那支老烟斗,泡盏很酽的碧螺春。茶叶在白瓷杯里舒展,像春芽儿刚探出头。躺老藤椅上哼两句自己灵光乍现写就的《智斗》,“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调儿跑了也没关系,自个儿先乐起来。午后去院里转,看昙花悄悄打苞,等它“噗”地绽开,便搬个小马扎坐着,跟花说说话:“今儿开得巧,明儿给你浇点氮肥。”转头将隔壁书房收拾利落,书桌上还摊着未完成的稿子,墙上挂着在云南画的玉兰花,在张家口画的胡杨树。厨房更热闹,锅碗瓢盆叮当响,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他准要系上蓝布围裙,跟老伴儿抢着颠勺,油星子溅在袖管上也不恼,再来一盘油条搋肉,嚼之酥脆。那黄昏时晃去中市口四德泉浴室,大池里泡得浑身发红,搓澡的小哥揉着背说“汪老您这皮儿软乎”,他便笑:“软乎好,软乎好,搓着不费劲。”

若他还活着,定要在高邮带出一拨徒弟。朱延庆、陈其昌这些老友自是要常聚的,王干拎着咸鸭蛋来佐酒,“天下第一汪迷”苏北带着手抄笔记,怕要被他拉着同赏文游台的暮色。杨早、段春娟、徐强、林超然这些年轻学者热气腾腾研究“汪学”,他准要凑过去翻书,说“这里写得不对,我当年……”高邮的风物早刻在他骨血里,他虽是替故乡写故事的人。可这故事多金贵啊!湖的浪拍着堤坝,是写不尽的;运河上的船摇着号子,是唱不完的;就连菜场里卖菱角的阿婆,巷子里修鞋的老张,都能在他的笔下活过来,成了别人嘴里“汪先生写的那谁谁”。

若他还活着,笔锋还是温温软软的。写小说要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所以他准要去写快递小哥在暴雨里护着包裹,写小面馆老板凌晨揉面的手,写卖菜阿婶给孤老送把青菜时的念叨。他不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写“走马灯”似的小人物,这些细碎的光,比什么都亮堂。他总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今天我们应该快活”,所以笔下多是当下的热乎气:春樱落时的叹息,夏荷冒出花骨朵,好像说:“我开了。”秋蟹肥时的欢喜,冬夜一家人围炉的暖话。他替百姓和家乡代言,却不端着架子,只像街坊邻居拉家常。因为他本就是从市井里长出来的,“须知世上苦人多”,且饮半杯风霜。

若他还活着,定要活得痛痛快快。天一亮就爬起来,要么去采风,要么去遛弯。新疆的天山他还没看够,《天山行色》要接着写;昆明的雨季正浓,得去文林街茶馆坐一天,要两碗焖鸡米线,再打包只汽锅鸡;美国爱荷华,聂华苓家的威士忌还得喝,画两幅画换酒钱,画里有高邮的鸭蛋,有昆明的菌子,有天山的雪。

他心里装着个苏东坡,总说“诗酒趁年华”,所以笔耕不辍。小说、散文、剧本,长篇中篇短章,样样都试;画画、写字、做菜,样样都玩。他相信“小说是回忆”,所以得把生活嚼碎了咽下去,再酿成文字。他爱往人堆里扎,看菜市场的热闹,听胡同里的闲谈,把这些鲜活气儿都收进笔底。于是他的文字里,有油盐酱醋的香,有市井巷陌的声,有普通人的泪与笑。像他种的扁豆,像他煮的茶,像他哼的戏,平凡里藏着最动人的滋味。

假如汪曾祺还活着,大抵就是这样吧:在故乡的小院里晒着太阳,笔下淌着人间烟火,身边围着老友新徒,心里装着整个世界。他不说“风流才子”,只说“活着真好”;他不追“文学史”,只追“眼前人”。而我们,有幸读着他的文字,便读到了最温暖的活法:认真活,好好写,把日子过成诗。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55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