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张爱玲:生于安乐,死于悲凉

张爱玲:生于安乐,死于悲凉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3-04-20 18:11:59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文学自由谈】

张爱玲:生于安乐,死于悲凉

■ 达墨

夜半时分,看完张爱玲传后掩卷而思,脑海中没有张爱玲珠玑一般的词语,也没有记下她那些温暖与苍凉的经典名言,更没有她与胡兰成、桑弧、赖雅等人爱了散了的故事。满脑子只是她在美国为了生存拼命赚钱直至后来她的描述中小虫(跳蚤)令她焦虑的场景。

曾经有人说张爱玲的不幸来自于父母与家庭,对此我不能苟同。不是吗?虽然在张爱玲出生的时候她那个曾经的簪缨世家只剩下了空壳子,像夕阳的余晖,看着和煦终免不了西沉的一日,但毕竟中国还有一句老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看她周岁那天“抓周”时,她是多么幸福——穿着华丽的衣装,在亲人们的簇拥下,咧着小嘴笑着,伸出粉嫩的小手颤巍巍地抓住一支毛笔,然后,还不满足似的又抓下了一盒胭脂……

这场面是何等令人艳羡。

或许,我们更愿意相信有些东西冥冥中自有天定,那些我们所不能解释的事情,往往统称为命运——对张爱玲而言,写作与爱美,终其一生。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她在《小团圆》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免让人有种凄惶的阴郁之感,月色那么美,可是到底是晚唐时候了——所有的鼎盛、所有的繁华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是的,所谓名门望族,所谓钟鸣鼎食之家,到了她那里时,只剩下空壳子似的,就是这个空壳子还要像墓碑一样沉重地压在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心上。晚年的张爱玲曾写信给好朋友宋祺说,这是她的所有,也是她的包袱,她得永远地背下去,甩也甩不掉。

然而,她这段看似无奈的文字表达,放在那时候甚至即便现在来看,或多或少也有点“矫情”的味道了。她的父亲张志沂在对待孩子们的爱上,是既保守,又开明的,尤其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尽管他不愿意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但自小便受到良好私塾教育的张志沂,也是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传统并为姐弟俩请了位老先生。在他们俩“开学”第一天,张志沂跟先生说了这样一番颇具远见卓识的话:“先要下功夫饱读经书,不然也只是皮毛。底子打得越早越扎实。女儿也是一样。我们家里一向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反倒要及早读书。将来等她年纪大了再驰纵也不迟。”

可见,在那个年代,生在那样的家庭就算是不“幸福”,可也是安乐的。用当代人的话说,“何其有幸”。还不到八岁的时候,张爱玲已经在父亲张志沂的指导下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皇皇巨著,并已经是亲友圈里出名的天赋异禀的小天才。她甚至还写了一篇家庭悲剧小说,准备向报纸副刊投稿。当张爱玲仿照当时的报纸版式设计了一份家庭报纸给父亲张志沂看时,张志沂意外地爱怜地抚摸着她的头,大加赞赏。而每逢亲友来访,张志沂都要拿出来给人家炫耀说:“看,这是我家张煐(张爱玲)做的报纸!”

可以想象得出,张志沂一向严肃的脸上一定是满满的为人之父的骄傲,谁说这骄傲不是父爱所“酿造”的甜蜜在漫溢?张爱玲成名之后,许多人赞赏她的作品里有《红楼梦》的影子,旧学底子那么深厚。对此,张子静告诉读者说,姐姐的旧学全部来自父亲那里,那是父亲最为慷慨的馈赠。而这样的“馈赠”其实一直没有停止。张爱玲在她的文章里,也经常提到与父亲交流文学、探讨旧体诗写作的快乐场景。即便是张爱玲学钢琴经常跟父亲要钱交学费,张志沂不大情愿,但也还是把钱掏了出来,这也是别家的孩子望尘莫及的。

谈到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后更名黄逸梵),有人说她极其自私,不管孩子。

其实也不尽然。不错,黄逸梵对张爱玲说话一直尖酸刻薄,但对张爱玲从穿什么样的衣服到上什么学校,从学钢琴到礼仪培养等,却可谓苦心孤诣,一直在把张爱玲往独立的新女性上塑造并使她最终成为“一枝独秀”的张爱玲。

譬如黄逸梵出国回来后,见张爱玲从未上学,只是一味在家里读书,觉得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要带她去读小学,这个消息像一枚炸弹在张家炸开了锅。因为,站在新旧思想交叉路口的张志沂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为此,黄逸梵跟他大吵无果下,便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偷偷地带着张爱玲去她朋友的学校黄氏小学报了名。报名的时候需要填写中文名字,黄逸梵灵机一动中,将张爱玲原名张煐的英文名Eileen音译过来,随手一填——张爱玲。黄逸梵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个她灵机一动想到的名字,日后成为红遍整个华人世界的大作家。

她从滔滔的黄埔江边来,江面上立着临水照花的美人,眉梢眼角带着笑意,秀口一吐便是半个海上传奇,却又仿佛在倏忽间,身在大洋彼岸的她,甩甩衣袖都没有,躺在一张行军床上,走了。留给人们一个无比黯然神伤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又或许,人生迢迢,无论如何,我们终有一日在另一个世界与张爱玲相逢。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财政局注册会计师协会)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238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