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四知财”与“三不惑”

“四知财”与“三不惑”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3-03-02 19:30:05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弘扬廉洁文化 涵养清风正气】

“四知财”与“三不惑”

■ 刘琪瑞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杨震少年时即好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注学问,一时声名鹊起,被当地儒生称之为“关西孔子”。

杨震无意仕途,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直到50岁时才被举荐为官,先在州郡任职,后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直至位列三公的太尉,一直都恪尽职守,以清正廉洁著称。

据《后汉书·卷五十四》记载:杨震被任命为东莱郡(今山东莱州)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以前推举的荆州秀才王密恰在此地为昌邑令,得知恩师路过,十分高兴,到其驿所看望杨震,晚上又给老师送金十斤。杨震开导他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了,我知道你的为人,你也应该知道我的秉性,为什么搞这一套呢?王密答道:“暮夜无知者。”他的意思是深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遂揣着金子,羞愧地离开了。据此,后世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四知太守”。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仍然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馈赠。其子孙蔬食清简,步行出入,生活俭朴。杨震的一些故旧长者看不下去,劝他别那么死心眼,为后世子孙积累些家业吧。杨震不为所动,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意为: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以这样的家风传承下来,不是很丰厚的财产吗?杨震的清廉风范可见一斑。

杨震优良的家风家教直接影响了下一代。他的三儿子杨秉从小耳濡目染,传习学业,博通书传,隐居教授门生,到了40岁才入世为官,历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任城国相,以廉洁著称,后官至太尉,成为东汉中期名臣。

杨秉仕宦生涯的最后20年,正值汉桓帝执政时期,吏治腐败,贪贿遍地。而杨秉却能独善其身,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从任刺史、享二千石开始,就“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应取的俸禄按日接受,多出的从不入私囊。曾有故吏拿百万钱送他,杨秉“闭门不受”。

杨秉出任太仆,又迁任太常时,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多见纳用。他出任太尉后,不谋私利,执法如山,打击黑恶势力,整治贪官污吏。生活上杨秉不饮酒,不近女色,夫人早逝也不复娶;对衣食住行也是得过且过,“虽三公之子,经历州郡,尝布衣蔬食,老而不改”。正因如此,杨秉在74岁逝世前从容坦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从“四知财”到“三不惑”,杨家父子清廉家风的接续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不仅在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建有杨震墓祠,山东省莱州市市区有一处“四知苑”,而且,全国各地不少以弘农为郡望的杨氏宗族,也在其宗祠内辟建“四知堂”,用以缅怀先辈,教育和激励后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224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