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老村

老村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2-03-23 11:33:04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岁月】

老村

■ 程晓述

之所以称“老村”,是因为它已经荒芜,成为一处人迹罕至的废墟。取而代之的,是远处楼房林立的移民新村。移民建镇在让老村人远离洪涝灾害的同时,也让老村成了一段戛然而止的断裂史。而自此以后,那个承载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的亲切的老村,只能隐隐约约地在我的记忆中闪现。

在鄱阳湖畔的古县渡镇,“程”是第一大姓,程姓村庄自然也就最多,而我的老村即是其中之一。

老村有个很动听的名字,叫“燕屋里”。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只记得老村的燕子很多,似乎家家户户的屋梁上都有燕子窝。

老村的地貌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200多幢瓦房高低夹杂。老村依山傍水,昌江河在村前迤逦而过,村后青山苍翠,连绵不绝。山上不仅有很多野鸡野兔,还常有野猪、豺狗出没。春天,一丛丛映山红怒放满目;秋天,各种野果挂满枝头。那种吃得舌头黑紫黑紫的果子,是孩子们的最爱。

我家的老屋处在老村正中的位置,前面一幢是绍礼叔的房子,他家的屋檐正好和我家的院子持平。那时候,少不更事的我,经常往绍礼叔的屋瓦上丢小石子,在那种清脆的撞击声中寻找惊悚的快感。在绍礼叔奔出来缉拿罪魁祸首的一刹那,我每每逃得无影无踪。但是我依然能清晰地听到他老婆梅秀婶在远远的地方大声叫骂:“我昨天才补的漏,是哪个发起疯的……”

老村坐北朝南,一条比较宽敞的土路,便是老村连通外界的主通道。老村入口处的一段土路,中间铺着青石板,两边留着窄窄的路肩。技术不好的,如果在路肩上骑自行车,往往晃晃悠悠,极易摔下稻田。

老村前有两口水塘,一座拱桥把水塘分隔开来。一到黄昏,水塘便开始热闹起来,小孩们在这浅浅的、浑浊的水塘里快乐地嬉戏,像旱鸭子样到处扑腾,水面不时冒出一个小脑袋。大人们一般是走下塘后,就站在那儿,用毛巾擦胸、搓背。这时候,身旁的青石板上往往有女人在洗衣服,他们不仅不避嫌,还会趁机开些夹荤的玩笑。

老村人去县城,叫“下府”。那时候,下府没有汽车,只有老村人称之为“汽划子”的轮船。“汽划子”每天两班,从相邻的凰岗乡驶出,开到老村河段时,早上那班是8点钟,中午则是13点。“汽划子来了,昼子时了。”这是老村人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言下之意就是已经到中午了,该收工的收工,该做饭的做饭。

在老村,留下我太多欢笑和泪水的,莫过于我家的老屋。老屋是农村常说的“八树屋”,加之我家地势高,显得很是气派。老屋青砖飞檐,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放张竹床、一张摇椅、几张小凳,手里摇着蒲扇,大人们在一块谈天说地,我们这些小孩子则互相追逐打闹,玩累了,就躺在摇椅上看星星,直看到上下眼皮打架,然后进入甜甜的梦乡。夜凉如水时,父亲便轻手轻脚地把我抱进屋去睡,而我一旦醒来,往往是断然不肯进屋的。

孩提时代,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小孩们享受着一年当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有好吃的,有新衣裳穿,有压岁钱,有鞭炮玩,最重要的还不用担心顽皮受责罚。

少年不识愁滋味。虽然母亲去世早,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但跟着奶奶,还是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完整的童年。

奶奶在世时,被村人视为最“恰嘎”(能干)的女人,奶奶的威望村人无不折服。每每出去喝喜酒,奶奶总是替代爷爷的身份“坐上”,我是奶奶名副其实的“跟屁虫”。我从小就叛逆、淘气,为此没少遭打。打我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如同佘太君般的奶奶。每次打完,奶奶往往软硬兼施,变着法子哄我吃饭,比如在米饭里埋两块肉或一个荷包蛋。

与奶奶的铁腕持家不同,父亲则非常慈祥、和善,从来不打我。我的哥哥们似乎都不大喜欢读书,只有我嗜书如命。只要学校举办作文比赛,我每每获得第一名,父亲总是引为骄傲。

父亲个子很高,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父亲做起事来,不仅力气大、手脚快,而且不惜力。每次上山砍柴,人家挑一百斤,他就要挑一百五。回到家,身上的衣服就像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夏天的中午,父亲一般都会光着膀子,躺在摇椅上歇晌。这时候,我都会凑上去,轻轻地摩挲着他凸起的肋骨,一根一根地数着玩。

父亲喜欢开玩笑,人缘也特别好。小时候总见他和村里那些好胜的后生“挤棍”,且胜多负少。村里划龙舟,为了加速而第一个站起来划的,一准是父亲。

端午节赛龙舟,在老村比过年时还要热闹。圩堤上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加油的鞭炮声、助威声响彻云霄。更有痴迷者,骑着自行车在岸上追,没有自行车的就跟着龙舟跑,一边跑,一边扯着嗓子喊到声嘶力竭。

老村圩堤外清澈的昌江和村前浑浊的水塘,带给了我无比的欢乐,也带给了我家莫大的痛楚,我两个哥哥先后在嬉戏中被它们无情地吞噬。

如今,身居城市的我,已经无法回到那个被文明肢解、被岁月埋葬的老村了。新村虽然有水泥路,有清一色的楼房,还传承了部分过年的风俗,但疏淡的是那种恒久绵长的风土人情,远去的是老村那份独特的记忆。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采购办)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128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