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生命的密码,文学的故乡

生命的密码,文学的故乡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0-11-12 18:12:24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文化随感】

生命的密码,文学的故乡

——记录片《文学的故乡》观后

■ 李风玲

极少追剧的我,这次是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贾平凹的商州,阿来的川藏,迟子建的雪地北极村,毕飞宇的苏北水乡,刘震云的延津和塔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火红的高粱地。所有这些,就是一代文学大咖们最初的发源,这里是他们文学的原乡。

没有解说词,没有画外音。整个片子里,就只有小说家自己的语言和行踪。无论他们走到了哪里,见到了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镜头都只是忠实地跟随和朴素地讲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父母至亲、朋友乡邻,一切都散发着最原始的土地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自然亲切。

第一集是贾平凹。他的分量,也的确担得起这个开头。浓黑的眉毛,淡定的表情,一口原汁原味没有掺杂任何官方语系的陕北话,这个出生于1952年已经将近70岁的老人,骨子里依然是那个陕西商州古道上偏僻小村里的少年,未有一丝改变。但是故乡商州,却因为他的文字和书写,从一个地理的名称,变成了文学的地标。

《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废都》《秦腔》《带灯》《山本》,贾平凹一直在文字中,对自己的故乡进行着更深层地挖掘和探寻。幽幽商洛,浩浩秦岭,是贾平凹创作的不竭源泉,一部部作品将他的故乡商州赋予了丰厚的文学意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上,一块独特的风景。

第二集是阿来。一部《尘埃落定》,也让他的文学地位尘埃落定,一锤定音。但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在作品动笔之前,阿来骑着马,驮上行李和干粮,走遍了川藏的山坡水草,搜集了大量有关土司文化的丰厚的史料。他说:“我仔细研究过嘉绒的十八家土司,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家的后人能比我更了解他们的家史。”

干净的蓝天,陈旧的碉楼,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也深埋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阿来走过它们的每一个角落,触摸着它们的每一根神经。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也从一根根的雕梁画栋间走出,演绎一段段历史的悲壮与神奇。阿来说:“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美工师,我给我小说的人物搭建了一个舞台,然后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从幕后走出。”“对于故乡,我不美化,也不丑化,我就是要还其本来面目。”

迟子建,片子里唯一的女作家。她是小女子,但字里行间,俱是山河岁月、历史家国。《伪满洲国》《群山之巅》《额尔古纳河右岸》部部回肠荡气、拍案惊奇。许是因为,她的家在东北雪乡。她的第一篇小说,就叫《北极村童话》。

冰河、极光、白桦林,厚厚的冰层之下,深埋着迟子建文学的根芽。它们给予了迟子建瑰丽雄奇的文学想象,让她的文学之根,在冰雪之下发芽,绽出了饱满而硕大的花。

第四集的毕飞宇,他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因为,他的父亲是由他的祖父抱养的。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这次的文学归乡,毕飞宇驾了一叶小舟,随着粼粼的水波荡漾。桥头上的女子甩动水袖,轻舞罗裳。略带忧郁的毕飞宇,在一袭青衣的舞蹈里,寻找着自己出生的地方。

无情的岁月改变了太多东西,他于是沿着胡同和街道疾走,他碰到了小学同学,哑巴邻居,还有一口便喊出他名字的乡亲。所有这些,都只是用最原生态的镜头出场。没有化妆,亦没有道具,却没有一处不打动人心。

在乡邻的指点之下,毕飞宇终于慢慢记起了自己的出生地。先是迷茫,后是猛醒,毕飞宇一拍额头,“啊”了一声。然后便转身躲过镜头,无语凝噎。也让荧屏之外的我,瞬间泪目。

他说:“无论我从哪里来,只要我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过,那它就是我的故乡。”

第五集是刘震云。认识他,是从《塔铺》开始的。先是看了电视剧,后来读了小说,印象非常深刻。高中时代,又读了他的《单位》,简直是要拍案叫绝。多少年后,当我也来到“单位”上班,很多的故事便与小说里的情节无缝重合,让我不得不赞叹刘震云对于现实的刻画,对于细节的捕捉。

因为冯小刚的电影,刘震云更是大火。《手机》《1942》《我不是潘金莲》,在电影里,刘震云依旧秉承着现实主义的手法,他挖掘着人性深处的真实,也因此不耽于揭露和批判。

他的老家在河南。“中!”“不中!”片子里的他操着一口纯正的河南腔回到故乡延津,健硕的母亲摘下院里的柿子招待客人,爽朗的说笑,像村里每一位农人。

最后的章节是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必须压轴。而所有这些作家的故乡中,我唯一去过的,就是莫言的故乡。

莫言的故乡高密,与我所在的安丘,相距不远。他的村庄叫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是一处泥坯的房子,围墙低矮但院子敞亮,窗根下还有一口小磨。

莫言说,父亲在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叮嘱他:“没得奖时和人平起平坐,得奖以后要比别人矮半头。”多么朴素而智慧的父亲啊,他说出了人生的大哲理!

六位作家,六位大家。他们用自己的朴素书写,给自己的故乡,烙上了文学的印!

但无论他们走到多高多远,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他们是从哪里出发,哪里是他们出生的血地,哪里保存着生命和文学,最初的密码!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003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