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青史留名的标准

青史留名的标准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18-09-20 14:19:08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谜面·谜底】

青史留名的标准

■ 谢宗玉

前几天,在整理一部旧作,突然就魔怔了。我在想,青史留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是影响力越大,就越容易被史书记录么?那么,这个影响力又是怎么计算的呢?现在好说,有大数据分析,各行各业,只要能立于潮头浪尖,大数据马上就统计出来了。你是商业巨子,富豪榜排名第几。你是文学大家,图书年销售量多少万册。你是超级名星,每部电影的票房比同时上映的其他电影加起来还要多。你是科技奇才,黑科技一发明,平均每人每天要在你发明的软件上耗一个小时以上。

可是,在古代,这种数据根本无法统计。所以在古代,青史留名的条件与其说是靠影响力,不如说是靠震撼力。就是说,只要你对人心造成足够的震撼,你就可能被四处流传,并被史书记录下来。正因为这样,那些对老百姓影响很深的日常发明、制度改革、观念更新,由于“润物细无声”,普通人根本觉察不了,也就不会给人心带来多少震撼。让人心震撼的,大多数是那些政变家、起义者、帝王将相的所作所为。偏执一点地说,就是谁手中的人头越多,谁越可能被史书记载。一部《史记》,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部杀人英雄的传记。

而人生又如白驹过隙,生命又如鸿爪雪泥,留名青史,让后人知道自己曾经来过,是很多强者一生的执念。即便聪明如诸葛亮者,也不愿苟全性命于乱世,而要以大义之名、文弱之身,运筹帷幄,收滚滚头颅于千里之外。即便命蹇如孙膑者,遭人陷害,丢了双腿,也要四处奔波,摇唇鼓舌,助人成就一代霸业。

后世之所以越来越乱,朝代之所以更换频繁,或许跟史书的记录重点不无关系吧?越是被前人看重的东西,后世便越会去模仿。写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假如《史记》按照《笑傲江湖》杀人名医平一指“医一人、杀一人”的原则去立传,杀人英雄和医人英雄各占一半的话,那么自司马迁之后,历史格局会不会改变呢?

医人虽不如杀人更具震撼力,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医者之能,也很容易被人津津乐道。我相信,只要有心,喜欢做田野调查的司马迁一定能搜罗一大堆民间医人英雄来。给医者立传,让他们名传青史,为后世楷模,也许就能加速时代的和平化进程?可惜的是,历史容不得假设,司马迁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三观”被当时的正统观念框得死死的,不可能写出一部另类《史记》来。

同样,历代的刀笔吏受思维局限,也不会像我这般突发奇想。因此,古代能出现在史书上的医者寥若星辰,除神农、扁鹊、华陀、葛洪、张景仲、孙思邈、李时珍等人外,就再也找不出更具影响力的人物了。即便这样,这些人还多是作为陪衬出场的。

比如说,扁鹊的出现,与一个叫“忌疾讳医”的成语有关。在这个成语里,齐桓侯才是主角。人们有的是时间讥笑齐桓侯狭隘的固执,却无功夫传颂扁鹊精湛的医术。事实上,单凭目测,就能准确无误地指出病情,扁鹊的医技,是多么神乎。他才应该是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啊。

还有,关于“刮骨疗伤”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便是杀人英雄关云长性格的坚毅和残忍,那个能在骨头上做文章的华佗,反而不及一提似的。事实上,整本《三国演义》,很多杀人英雄都被写得荡气回肠,而医人英雄华佗只是一个小小配角,在烘托完关云长的坚忍与豪情、曹操的奸诈与多疑后,便死于非命。其所著《青囊书》,由于所托非人,也被做了煮饭引火之燃料。

即便是在现代的小说和电视里,医生的形象也多有不堪。特别是在古装戏中,出场一般都是诚惶诚恐地在给达官贵人治病。治好了是人家福大命大,治不好,则是庸医无能,轻则踢出门外,重则咔嚓杀头,做了病人的殉葬品。历朝历代都有昏君因宠妃久病不愈,而将一干御医拿下问罪。从齐桓侯手中溜之大吉的扁鹊,最后依然死于歹徒的利刃之下。

乱世之中,杀人英雄与医人英雄都容易出名。而越有名的医生,性命越难以保全。而越有名的杀人英雄,就越有可能登上权力巅峰。那些名医,术成之后,与荣华富贵不沾边,大多过着东奔西跑、流离失所的生活。只因杀人英雄手下有强兵壮马,而医人英雄手头只有灵草秀木,力量悬殊实在太大。

整部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弱肉强食、贱踏生命的历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了巅峰状态。杀人英雄如鲜花般开放,无辜者的头颅则如杀鸡剪草般被收割。

值得庆幸的是,科技的发展让人类拥有了更多出人头地的方式、更多成名成家的途径。“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种青史留名的土法子,早就OUT了。人们对乔布斯的关注度要远远超过本·拉登。各国政府无论花多大的力气去宣传他们的杀人英雄,但年轻一代的目光,早已越过他们,投入更远的新世界。

单从这一点看,我就觉得人类应该有一个美好前程。而我们这些不穷物理、不事稼穑的舞文弄墨者,就算是为了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和谐,也得把目光从历代的帝王将相和杀人者身上移开了,少在故纸堆里找文艺题材,多抒写这个时代各行各业的轰轰烈烈的人和事。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797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