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第一站
河南濮阳推动政府采购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本报讯 记者袁瑞娟 通讯员杨建萍报道 今年以来,河南省濮阳市财政局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服务提升为导向,多措并举推动政府采购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濮阳市本级完成政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达6600万元,中标合同金额达5891万元,节约资金709万元,中小企业中标合同占比超八成。
在创新监管机制方面,濮阳市财政局以问题为导向,从人员管理、培训考核、分类监管等方面发力,构建起一套科学严密、运行高效的监管体系。一是针对社会代理机构人员,实施持证化管理,从源头杜绝“挂靠乱象”。在全省首创“固定专职人员+进场持证”双重管理制度,通过核查劳动合同与社保缴纳情况,确保从业人员身份真实、队伍稳定。累计为100余家代理机构免费发放进场工作证240余个,覆盖率达100%,从根本上遏制了“一套人马、多个机构”、资质借用等乱象,推动“专业人做专业事”成为常态。二是培训考核链条化,能力提升“不断档”。建立“培训+考试+补考+退出”全链条能力提升机制,每年组织政策法规与实务操作专题培训,2025年代理机构专职从业人员考试通过率达80%,对未通过人员暂停执业并约谈机构负责人,倒逼代理机构加强内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诚信意识。三是分类监管精准化,无事不扰“优环境”。推行“信息公开+分级分类”动态监管模式,定期公开代理机构年度代理项目数量、金额、质疑投诉量及履职评价结果。根据履职评价、投诉次数、行政处罚等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问题机构实施全流程检查,对信用良好机构降低抽查频次。2025年以来已完成40家预算单位的内控检查,下发26份反馈和14份整改通知书,实现“精准监管、无事不扰”。
在推进打造智慧采购方面,濮阳市财政局以“互联网+政府采购”为抓手,以数字化赋能,推动采购流程从“线下跑”向“掌上办”转变。一是平台互联互通,业务“一网通办”。实现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全面互联互通,覆盖预算、采购、支付全生命周期管理,截至今年8月底,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完成订单969笔,采购金额达1900万元,为政府采购电子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电子执照普及,企业“一照通投”。全面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实现“一照通投、一码办理”,支持文件签署、加密、解密、在线签约等功能,累计为近千家企业节约投标成本40余万元,彻底解决“多套CA钥匙”难题。三是掌上服务升级,交易“随时随地”。推出“濮阳交易”小程序和“公采易通”APP,支持公告查看、场地预约、在线开标、二次报价等功能,用户数达20万人次,发布采购动态450余条,交易项目公告1200余条,预约开评标场地640余次,完成在线开标800余次,真正实现“一次不用跑、事事掌上办”。
在政策服务双驱动方面,濮阳市财政局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通过信用修复、合同融资、指南引导等方式,全面提升政策效能和企业获得感。一是信用修复引导,助力企业“重塑形象”。印发信用修复工作通知,明确修复流程和政策支持,2025年已协助2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帮助失信主体重返市场,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和合规能力。二是合同融资畅通,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建立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绿色通道,引导金融机构简化流程、优化服务,累计为135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3.85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三是工作指南引领,操作“有章可循”。编制印发《濮阳市政府采购工作指南》,系统梳理全流程操作规范,涵盖预算编制、需求确定、履约验收等20个关键环节,为采购各方提供标准化、实操性强的参考依据,推动政府采购活动全面规范、透明、高效。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