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从“纸上条款”到“造血实践”
■ 付娟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更是驱动创新与就业的核心动力。然而长期以来,在与大型企业的商业往来中,中小企业常面临款项支付难题,在现金流压力下举步维艰。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直击中小企业款项支付难题。
此次上线的反映窗口,聚焦重点车企若未践行60天支付期限承诺,通过变相手段延长支付周期,强制或变相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等“痛点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资金链健康流转。
6月,一汽、东风等17家重点车企集体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工业和信息化部此举正是推动承诺落地的关键一步。通过这一渠道,中小企业能够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依据反馈精准协调各方,督促车企改进管理流程、优化支付机制,让《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从“文本条款”真正成为守护中小企业权益的“制度盾牌”。
从产业生态视角来看,该窗口的设立为构建“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协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下游中小企业及时足额收到货款,便能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此次开通专项窗口,是国家系统性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稳定经济大盘、激发社会创造力的战略选择。
不止于此,我国正从多个维度全方位织密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网”。
在融资支持领域,国家持续加大政策力度,通过定向降准、专项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让更多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活水”,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实现资金配置的优化。
在市场环境优化方面,国家坚决破除行业垄断和行政性壁垒,清理不合理的准入条件,在更多领域为中小企业建立“公平赛场”。特别是在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明确,通过落实预留采购份额、给予价格评审优惠、推行优先采购等政策举措,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为中小企业开辟稳定的市场渠道,助力其缓解经营压力、提升发展能力。
在权益保护层面,国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为中小企业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沃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保障,不是简单地“输血”,而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资源配置,培育中小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使其在公平竞争中锤炼核心竞争力,在规范秩序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的精准举措落地见效,中小企业将在公平、有序的土壤中中茁壮成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澎湃动力。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