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
小储钱罐里的“大智慧”
■ 张永军
周末在旧货市场淘到一只白瓷扑满,圆滚滚的肚子上留着岁月磨出的裂纹。当我把这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储钱罐带回家时,表妹家七岁的小外甥正好前来做客。“这个胖罐子是用来装什么的?”他好奇地问。这句天真的疑问却让我一怔:在这个扫码支付取代现金交易的时代,孩子们正与储钱罐承载的朴素智慧渐行渐远,那些硬币碰撞的清脆声响,似乎成了遥远记忆里的风铃。
储钱罐里的节俭基因
曲阜孔庙的碑林中,至今镌刻着《朱子家训》的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融入血脉的节俭意识,曾通过最朴素的储钱罐代代相传。我仍清晰记得自己的第一只储钱罐,是父亲用竹筒削制的。每天帮母亲跑腿买酱油剩下的五分钱,“当啷”一声坠入竹筒的瞬间,总能激起小小的雀跃。
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对金钱的认知始于具体物质形态。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储钱罐可视化的积累过程,恰好符合其认知规律。当孩子看着硬币渐渐堆满罐底,实质是在经历“延迟满足”的心理训练。北京师范大学曾对200个家庭跟踪调查,发现使用储蓄罐的孩子在零食消费上比同龄人减少38%,在目标达成后的满足感则高出45%。
在我的建议下,青岛的大学同学送给他的小儿子一个储钱罐。前两天,他给我发来微信,说儿子用存了两年多的零花钱,最终买下心心念念的天文望远镜。当看到儿子在浮山湾畔架起镜筒观测星轨时,他特别感慨:“存钱罐教给他的不是抠门,而是给梦想安上刻度尺。”
投币口上的取舍哲学
消费心理学家指出,现代儿童面临的最大金钱陷阱,是电子支付带来的“无痛消费”。在移动支付时代,孩子们对金钱的感知正变得模糊。当孩子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数字减少,远不如看着储钱罐变空来得震撼。《中国青少年儿童金融素养情况调研报告(2022)》显示,使用实体储蓄工具的孩子,在区分“想要”和“需要”方面得分高出27%。而济南历下区某中学的调查报告显示,68%的初中生不清楚家庭月支出,而有过储蓄罐使用经历的学生,在区分“必要消费”与“冲动消费”时准确率高出34%。
《管子·版法》言:“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这份浸染在传统美德中的消费智慧,正藏在储钱罐的投币口里。在淄博陶瓷博物馆里,有一个非常别致的明代“五子登科”储钱罐——五个小童环抱陶罐,分别对应“进学”“娶亲”“建房”等人生大事。古人用这般巧思告诉后代:碎银几两,当为长远计。
还记得物资匮乏时,邻居小伙伴总把零钱换成弹珠,结果开学时买不起新铅笔盒而哭得撕心裂肺。这种具象的金钱教育,让儿时的我们天然懂得:想要与需要之间,永远隔着理性的距离。就此,我特别欣赏潍坊风筝艺人张师傅给女儿设计的“三色储钱罐”:青瓷罐存书本费,黄陶罐攒旅游基金,红泥罐放应急钱。每月领到零花钱,孩子要像分彩线般仔细规划。这种具象的资源配置训练,让抽象的“量入为出”变得触手可及。
小硬币后的星辰大海
心理学中有个“目标梯度效应”,即越接近目标,行动力就越强。而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养成目标拆解能力,将成为孩子未来驾驭复杂人生的基础技能。孩子在使用储钱罐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这种习惯和认知。比如把“买玩具”转化为“三个月存够乐高千年隼”,把“去旅游”具象为“每天存5元,暑假看大海”。
《小钱大用》中曾写道:“每个硬币投向扑满的弧度,都是孩子望向未来的抛物线。”而令我最动人的孩子,是在山区支教时遇到的姑娘小花。她把采草药换的钱存进瓦罐,罐身歪歪扭扭写着“妈妈的药”。当瓦罐终于存满那天,她抱着母亲翻山越岭求医的背影,让所有在场者动容。这个朴素的储钱罐,承载的何止是硬币的重量?
登上泰山之巅的游客,总要在无字碑前思索“登高必自卑”的深意。储钱罐何尝不是孩童的第一块人生里程碑?当储钱罐叮当作响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金钱的积累,更是一个生命学会丈量梦想的脚步。
那天,那只瓷扑满被我当成礼物送给了小外甥。就在他当着我的面把第一枚硬币投入罐口时,我仿佛看见时光在此刻重叠。在这个移动支付畅通无阻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在电子钱包旁放个储钱罐,让孩子仍能触摸到钱币的温度与质感,在叮叮当当的积累中,理解等待的价值、选择的重量和坚持的力量。毕竟,真正的财富教育不在云端,而在每个硬币坠落时激起的回响里。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