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1041f1bf360f6a4b47edd64da6250a8f

政采助力 高科技造就“芜湖大米”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5年02月11日 第2—3版 )

新春走基层

政采助力 高科技造就“芜湖大米”

■ 本报记者 马金眈

“这是我们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平台上显示的是小型田间气象观测站实时采集的各种气象数据,这些气象数据包括风速、温度、湿度,以及虫情、土壤肥力、田间水位等,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未来的极端天气、田间虫害的发生趋势以及发生概率……”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副经理郭爽爽指着大屏幕向记者介绍说。

芜湖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这里产出的大米口感香软、米香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芜湖大米”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原来,自2020年起,芜湖市开始打造智慧“芜湖大米”,开展水稻数字化、标准化种植,实现了粮食生产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变。

在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岳山村万发家庭农场,由几个设备组成的智慧“芜湖大米”数字化硬件设备田间监测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智能化虫情测报灯,用来诱杀并识别虫害数据;这是土壤墒情仪,用来测土壤水分情况……这些设备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智慧农业云平台。”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副主任丁卫东指着田间的设备向记者介绍道。

“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智能算法以及作物模型,对这些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简单的农事操作建议后再发送至农户手机APP。比如,根据气象模型分析,进行灾害天气准确预警并提出预防措施;根据土壤肥力基础数据,再结合目标产量下作物的需肥量,精准生成地块级的施肥处方,配合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根据模型分析的虫害数据,预测最佳防治时期,给农户提供防治方案。”郭爽爽打开中联智农云APP向记者演示起来。

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虫情、苗情、墒情、灾情等实现实时监测,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状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感知。

“我们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采购10套田间智能观测站,采购金额为200万元,包括传感器、智能测报、物联网设备、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块应用等软硬件设施,对水稻实行全生育期智能化管理。通过遴选加工企业,开展订单收购,较常规水稻收购价高30%—50%;统一品牌销售,总体上较常规水稻种植亩均节本增收约308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丁卫东说。

芜湖市财政局二级调研员陈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芜湖市将智慧“芜湖大米”纳入市政府支持科技产业政策,市财政每年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达5540万元。此外, 2024年申报的安徽“芜湖大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成功获批,目前中央财政已下达资金6400万元。

“我们也将强化智慧‘芜湖大米’项目资金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智慧‘芜湖大米’的基地建设、品牌宣传。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对接省直部门,推进智慧‘芜湖大米’项目先行先试,争取合作创新采购项目落地芜湖。”陈国说。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11期第2—3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