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B94b80991fcc1541fa5372382771c12a

古镇上有一包美味榨菜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4年09月20日 第8版 )

【文化中国行】

古镇上有一包美味榨菜

■ 金问渔

浙江海宁有一古镇,名为斜桥,曾经辉煌,又长久落寞。到了20世纪80年代,斜桥小镇意外又红火了起来,而这一次竟是一袋小小榨菜造就。

斜桥原本不种植榨菜这种农作物。上世纪30年代,镇郊莲花庵里的一位四川籍尼姑从老家带来了一把种子,榨菜才在海宁境内落地生根。如今,莲花庵早已化为一堆尘土,这位尼姑出家前姓甚名谁,法号是什么,又为何不远千里选择斜桥这个小镇出家,都已无从考证,但她几粒小小的种子造就了一个大产业,足以载入海宁史册。

鲜榨菜食之有苦味,本土人烹饪时常常以豆瓣酱佐之,尽管如此,仍为乡党不喜,故大部分的榨菜都是腌制后食用。我幼年时,一年四季都能从供销社、酒酱店、副食品店或摆摊的农民处买到腌制的榨菜,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榨菜头,堆叠在搪瓷面盆或钵头里,上面沾满红彤彤的辣粉。家人若买上三四个,可以吃很长一段时日,或洗净切丝,烧榨菜肉丝汤;或切片,吃粥时佐食。

1982年,位于斜桥的海宁蔬菜厂,一位叫顾连喜的工人提出开发小包装榨菜的建议。此前一年,该厂生产的块状包装榨菜已一改几十年一贯的散装形态,投放市场并获得一定美誉,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系统优质产品”。厂领导开会商量,决定采纳这位工人的建议,小包装榨菜由此诞生。这一改革可不得了,一包100克的榨菜搅动了几百年一成不变的酱菜市场,它一改笨重、辣度高的本来面目,以精致、美味走进了大上海,进而风靡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更小包装的还出现在飞机上,成为航空食品。全国榨菜种植面积连创新高,长江之畔的“榨菜之乡”反过来向海宁学习,推出了小包装的涪陵榨菜。

从20世纪80年代初始,小包装榨菜整整风靡了三十余年,其间,除了海宁、涪陵,宁波、桐乡等地,全国多地酱菜厂也进入了小包装榨菜生产领域。现任斜桥蔬菜厂董事长、总经理封益生回忆,最热火朝天时,厂里的腌制窖不够,就腌在水泥船里。蔬菜厂大门外就是洛塘河,当时这一带的河里停满了腌榨菜的水泥船。因海宁榨菜产量不够,还到四川去收购,斜桥周边更是冒出了许许多多的榨菜企业与小作坊。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消费者对腌制食品的疏远,小包装榨菜的销量渐渐回落。但斜桥蔬菜厂并没有气馁,一直对产品进行创新、改进。

封益生介绍,目前厂里的腌制窖深2.5米,可腌制55吨鲜榨菜,但腌制周期长,今年的榨菜明年才能出窖,产量不是很高,因此除本地榨菜外,厂里依然会采购四川榨菜。榨菜腌好后,还要削皮、去筋、“掰耳朵”,这个工作没办法机械化与智能化,只能靠人工。这些年,斜桥榨菜也在不断迎合市场,如原先的小包装每包100克,但这个量一次吃不完,现在调整为90克一包;榨菜里的甜味,原先用糖精、甜蜜素,现在改用甘草。此外,还用辣椒、茴香、花椒等天然调料精心粉碎打磨,以确保香气纯正。

海宁的榨菜加工行业,曾有过无序发展阶段,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腌制榨菜时,在田里挖个大坑,铺上塑料布就直接腌制了,造成盐卤水的污染。海宁政府对这类现象进行了严肃查处,大量小作坊被关闭,由此还引发了农民卖榨菜难……

封益生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如今仍坚守在厂里。他说,“新事物不断出现,环保、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挑战层出不穷,而他始终不敢懈怠。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375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