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陈星莺: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完善现代化基层治理
■ 本报记者 马金眈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陈星莺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纳社会化多主体参与调解,完善现代化基层治理。
陈星莺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构建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体系有待完善。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但目前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还需加快步伐。二是多方协力有待推进。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及诉前调解成功诉讼纠纷共约4557万件,比2022年增长15.62%。诉讼解纷“一元独大”,仲裁相对民商事诉讼占比低,人民调解、商事调解组织等未能充分发展,跨部门跨领域的解纷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政务服务有待优化。实体解纷平台布局和管理较为分散,线上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相关信息尚需充分共享。四是能动保障有待加强。基层一线法治能力不足,纠纷排查化解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多元解纷实体场所和智慧平台的建、管、维等缺乏财政预算保障。
为此,陈星莺建议:一是构建“全覆盖”制度体系,提升纠纷预防化解的法制高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规,重点明确各级党政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法律健全、制度完备、保障充分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
二是构建“全链条”联动体系,强化源头排查解纷的统合力度。横向实现多部门全过程对接,纵向构建社会各界全员参与的大排查大化解格局。完善分层分类“信息采集—主动处置—重点化解—统筹研判”的解纷体系,推进行政调解任务较重的部门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加快在矛盾多发的领域设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
三是构建“全平台”服务体系,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文温度。推动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和化解数据共享,同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建立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一站式线下实体平台。
四是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精度。持续推动政府治理“减负”与多元解纷“增能”双向发力,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实质化解。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