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鼓励定期公布绿色公共采购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成员国(在接受调查的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32个国家)都制定了公共采购战略、政策或框架,确保采购到对环境危害较小的产品和服务,但其中只有38%的国家定期公布绿色公共采购的影响。经合组织认为,定期公布制度必不可少,鼓励定期公布绿色公共采购的影响,以使行政当局更好地实现环境政策目标。
经合组织表示,绿色公共采购政策的广泛目标通常被转化为分配给公共采购者的具体任务或目标。例如,在公开招标中引入绿色公共采购的要求;设定符合绿色公共采购战略的商品或服务的百分比;开发相关程序来估算绿色公共采购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衡量政府机构在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方面取得的进展等。
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14个国家已经设定了采用绿色公共采购的强制性要求。例如,意大利为18种不同类别的产品规定了最低环境标准,并要求各级政府(订约当局)无论标的价值如何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有10个国家设定了绿色公共采购的目标。例如,斯洛伐克共和国明确,到2030年绿色公共采购合同应占全部合同总价值和总数量的70%。还有7个国家(奥地利、法国、冰岛、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既规定了与绿色公共采购相关的强制性要求,又设定了相关目标。然而,有3个国家(芬兰、智利和匈牙利)既没有与绿色公共采购相关的强制性要求,也没有相关目标。
经合组织还发现,大多数定期公布绿色公共采购数据的成员国,可以加强纳税人对公共机构的信任,符合公开透明原则。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14个国家使用与电子采购系统相连的数字平台,从而检测绿色公共采购的执行情况。例如,韩国利用一个与所有电子采购系统互联的平台,监测3万个采购实体实施绿色公共采购的情况;荷兰通过专门的自我评估工具,从而收集绿色公共采购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国家如爱尔兰只收集高于某一数值的中央级数据。经合组织认为,片面的数据阻碍了对绿色公共采购支出总额的全面评估。
整体而言,经合组织认为,绿色公共采购是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有力工具,而定期公布绿色公共采购的影响,有助于衡量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目标。
(以上两篇均节选自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2023年政府概览》,由本报记者张舒慧编译)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