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再读《实践论》
■ 秦素印
在党校集中学习培训期间,再次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认识到:人必须直接接触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让理性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检验纠正其不完全性,直到理性认识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从而指导实践。在这个认识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过程中,我认为需要随时加强思维的“四性”。
一是加强思维的主动性。在所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事物运行的规律。人不去主动接触事物,所有的规律不会自动昭示于人。思想决定行为。只有思维积极主动,才能产生积极主动接触事物的行为,才有可能产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多次主动下水扑腾,如果只是学习了游泳原理和技巧,却不主动下水,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思维的主动性还体现在接触事物过程中的积极思考。不去反复思考,人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不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不会掌握事物内部的规律。
二是加强思维的直接性。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高平的黄梨甜中带酸,这种滋味只有你亲自去品尝,靠别人的描述是无法获取那种真实感觉的。
毛主席在文中指出,人不可能参与所有的社会实践,因此,必须获取间接经验,学习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在获取间接经验中,自身对事物的直接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革命年代,军人们有了不断参加革命斗争的真切体会,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要义要比一个从没有参加过革命斗争的人要深得多。许多名著无法深入读进去,究其原因,书中内容是作者在他那个世界那个事情上经历的、思考的结果,而自己没有在那个事情上经历过,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因此与名著作者不能产生共鸣。
三是加强思维的持续性。认识事物的规律,需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和实践反复结合。这个过程中,人不是感受一下、思考一下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需要不断接触事物,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在把握规律的整个过程中,思维是持续深化运行的。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思维停滞不前时,就会犯“刻舟求剑”的经验主义错误。因此,必须使思想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深化,继续重复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持续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理性认识,这样才能确保思维的与时俱进。
四是加强思维的科学性。毛主席提出思考问题的过程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要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我们生活工作中常常用到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用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自己,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才能更有效率。
毛主席的《实践论》给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规律的方法、步骤,而这一切只有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也客观反映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唯物论思想。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