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线
“832平台”开展“打假月”专项行动初显成效
本报讯 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以下简称“832平台”)近日公布“打假月”专项行动第一期核查结果,一批存在冒用“832平台”名义,通过恶意低价虚假成交套取平台流量,伪造原材料产地证明等行为的企业被查处。
据了解,在品牌使用核查方面,本期“打假月”专项行动核查涉嫌侵犯“832平台”品牌权益企业15家,查处侵犯“832平台”品牌权益企业3家,涉及线下体验馆冒用“832平台”名义等问题。核查发现,有一些非脱贫县企业以线下“832平台”专馆名义对接预算单位,未经授权自行开设“832平台”扶贫馆并开展采购对接服务等业务,还有一些非“832平台”供应商以平台商家名义开展采购对接业务等。
在规范交易环境、严查虚假交易方面,查处有虚假交易行为的供应商2家,他们通过恶意低价虚假成交套取平台流量,对采购人的采购选择造成错误引导,致使交易商品成交单价严重偏离平台设置的售价和正常市场价。
在核查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行为方面,共查处违规供应商90家,涉及冒用、乱用宣传关键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借助地理标志性产品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进行虚假宣传,盗用他人商品图片版权等违规行为。
在虚假凭证核查方面,核查发现部分供应商的扶贫属性真实性存在问题,涉及伪造原材料产地证明,提供的原材料产地证明较为笼统模糊,存在帮扶认定有效性可能存在不实情况等情形。同时,还发现部分商品质量检测报告存在的问题,包括检测报告编号相同但检测报告内容不一致,检测项目与商品执行标准不一致,检测项目与检验依据不一致,检测报告上的商品名称与检验项目、检验结论不一致,商品等级与商品属性不一致,检测报告签发日期有误,检测报告检验起止日期有误,检测报告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信息不一致等情形。
据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国生介绍,下一步,“832平台”将持续推进“打假月”专项行动,狠抓问题处理和源头治理,既要形成强力震慑,又要做到惩防并举。同时,也要提醒广大平台供应商,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主动自查整改,做到依法守规、诚信经营,共同营造良好的交易氛围,助推政府采购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汪洋 庞建新)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