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廉洁文化 涵养清风正气】
“清约如寒素”的舒清
■ 王志强
《虚缘集》描述江西德兴时说:“群山之麓,洎水在下,可以涤烦襟,可以纵远目。”德兴山水毓秀,孕育了无数贤才俊杰,舒清便是此中的杰出代表。史载舒清为官三十年,“清约如寒素”,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德兴士子的廉政爱民思想。
舒清,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工部主事,负责统计规划京城建筑的营造。在任期间,舒清发现工部在营造建筑时,浮滥之风盛行,奢侈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物力极大的浪费。见此,舒清便准备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有人劝他三思而行,指出这些营造都是宫内宦官来财的路子,改革只会得罪这些宦官。舒清慨然道:“宁可得罪权宦,也不得罪良心。”
因得罪权贵,舒清被外放至浙江担任榷政,掌管竹木采购事宜。根据万斯同《明史》记载,舒清到杭州时,恰遇杭州爆发水患,他当机立断,率领百姓修建堤坝,成功抵御了水灾。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此堤坝称为舒公堤。不久,舒清转工部员外郎,其间前往安徽公干,在均州一地搜集木材时,挖掘出铜钱十八万贯。舒清看到钱,脸色没有任何变化,直接将这十八万贯钱上交国家,一文不取。
因在工部的表现,舒清升任河南参议。其间黄河决堤,河水泛滥,连城墙都被淹了三分之一,情况极为危急。城中官员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准备好了船,意图逃离当地。舒清得知消息后,将所有舟船全部焚毁。至此,所有官员被迫留下来坚守城池,大家没了退路,集思广益,最终成功堵住了城中所有进水的地方。两日后,河水退却,城池完好无损。洪水过后,河南粮食大规模减产,舒清连上八封奏折,请求朝廷支援河南。朝中大臣被舒清的态度所感染,调过来一百万石救济粮,就这样,很多河南百姓避免了被饿死的命运。
舒清后升任四川右布政使。四川因地理环境闭塞,是历代达官贵族避难的首选之地,因而保存了大量的古器物。明代皇帝为了搜罗珍玩古物,常派太监前去四川寻找。宦官到了四川,自以为是奉皇命而来,嚣张跋扈,肆意妄为,四川百姓不堪其扰。官员们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对此都不发一言。舒清则针锋相对,他制止了宦官大索城中的行为,并给正统皇帝和弘治皇帝都上过奏疏,指出索要古物乃是扰民之举,劝谏皇帝爱惜民力,不要伤害百姓。
弘治八年,舒清改任广西左布政使。据《大清一统志》载,当时广西的少数民族因不堪地方官僚压迫,时有反叛之举。舒清莅任后,执政以宽容为本,与民休息,且尊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舒清的感化下,广西的少数民族放下争执不休的仇怨,开始听从广西布政司的命令。当时田州有土官接任父职,按照惯例向舒清赠送大量金银珠宝,舒清看到后,把所有布政司的官僚召集起来,告诫他们不可接受贿赂,然后将所有贿赂纳入国库。舒清离任后,广西百姓非常怀念他,为他和王阳明等四位处处替百姓着想的官员,建立了“四贤祠”。
舒清从广西致仕归家后,以诗书自娱,过着清贫的生活。《明史》记载,正德时期,上饶一地出现大规模的盗匪,他们四处流窜,士绅们纷纷躲在城池里面,舒清却淡然自若地呆在乡里。贼寇跑到舒清所在的乡里时彼此说道:“这是廉吏舒公的家乡,不可以去侵犯。”于是纷纷避过了舒清所在的乡村。
广东布政使吴廷举对舒清了解颇深,他向皇帝上疏道:“舒清是一个清廉如水、爱民如子的官员,现在退休在家,家徒四壁,生活困难,这不是朝廷对待清廉官员的做法。我们应该赠送一个京官给他,这样可以给他按时发放俸禄,或者让当地每月给他发放一些粮食,以此解决他的生活问题。这样才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但因朝政混乱,没有人处理吴廷举的奏折,舒清也不以为意,依然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直至去世。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