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
炒糕粿
■ 苏银萍
粿是中华美食文化在潮汕地区留下的一枚独特的印章,人们将米粉、面粉等通过烘烤蒸炒做成的食物统称为粿。它并不需要米其林大厨般专业的技术,寻常人家都能做好,所以粿文化的根扎在最广阔的大地之上,勤劳的人们用三百六十个日子为它写下不同的诗行,押上色香味俱全的韵脚。
老家的夜市里,炒糕粿是最受欢迎的。将蒸熟的糕粿切成块,放入配料,加上鱼露、酱油和辣椒酱等,在锅里不断翻煎至金黄,就做好了。因为外形酷似糕点,所以叫作炒糕粿。不同的摊位用的配料不同,但大多是葱姜末、鸡蛋、小蚝仔、猪肝、鲜虾仁、瘦猪肉等,让炒糕粿的滋味咸香怡人。
而我最爱甜炒糕粿。除了上述配料,在最后一步还要撒上白糖,于是咸、香、辣三管齐下,却互不打架,舌头激动得把上面站着的赞美之词抖得东倒西歪。老家街角有一家店就会做甜炒糕粿,店家是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一手倒入少许猪油,一手拿着锅铲将粿不断翻煎,“刺刺刺”,好似武林高手般霸气十足。不多时,香气便一股股地飘来。
我也曾亲手做过糕粿。那时我住在大伯家,早上4点多,公鸡还没打鸣,他就把我喊了起来帮他准备原材料。选择优质的白稻米,洗净浸泡两个小时后,倒入石磨中打成浆。接着,在蒸笼里铺上一层白布,倒入米浆,蒸熟第一层后,再倒入米浆,再蒸第二层……如此往复七八次,一层层地蒸至10公分厚才算完成,凉下来后,切成小块,就成了糕粿。此时的它,宛若奶块,洁白如玉,润泽通透。
“做糕粿的态度,也是你生活的态度。”大伯如此说道。做好糕粿,他会送一袋,让母亲炒给我吃。刚刚出炉的鲜糕粿,吃起来又筋道又鲜美,每次想起来都回味不绝。
后来,去外地求学,时常要做一些机械性的事情,一遍又一遍。每当我烦不胜烦时,总会想到大伯做糕粿时的情景,想到他聚精会神的目光和在米浆里一起被蒸熟的沉静,我突然理解了他对我说的那句话。生活中的一切其实都是修行的过程,做糕粿的过程是,工作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是,枯燥的重复过程也是。譬如蒸熟米浆,那一层层叠加的,是坚韧的耐心与顽强的细心。对自己负责,对吃糕粿的人负责,这是大伯的坚守,也是他藏在糕粿里,对我的告诫。
如今,我已经踏入了社会,做甜炒糕粿的那个店家也从青年步入了中年,但炒糕粿的味道却一直不变。因其酱汁是自己独创,和别家的味道不大相同,我便担心店家哪天不做这门生意了,我的舌尖就不免会迎来一场落寞。他笑呵呵地说:“我能干到哪天就做到哪天,谁叫街坊邻里都认可这炒糕粿呢!”原来是我患得患失了,不禁哑然失笑。炒糕粿的人,连笑容都是金黄的、外酥里嫩的。
如今,许多城市里的传统手艺都已经渐行渐远,但在老家,炒糕粿的店铺却始终能撑起夜市的半边天。想来,就是因为炒糕粿中一层层蒸熟的洁白,那咸、香、辣三管齐下的乡愁,才让它从不失约人间的烟火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人民政府)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