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出炉——
2021年汽车类投诉超4万件
本报讯 记者吴敏报道 4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首次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及零部件类投诉达4万余件,同比增长近20个百分点。
《年度报告》归纳分析了汽车及零部件类投诉中的四大问题:
一是汽车安全问题,如行驶中突然加速、熄火、漏油、发动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关生产经营者还需不断增强质量安全责任和质量诚信自律意识,促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是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纠纷新发问题多,维权存在难度。如行驶中断电、续航里程缩水、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电池充电故障等纠纷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因和责任认定难等问题。2021年4月19日,在上海车展上,一名车主在特斯拉展位车顶维权的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特斯拉公司相关负责人表态引发争议。随着事态发展,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接连发声,回应舆论关切。2021年11月的广州车展,也出现了车主现场维权的情况。车展维权现象屡现,反映出消费者在汽车领域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维权仍然存在痛点、难点和堵点。
三是二手车销售信息与实际不符、交易后汽车出现质量问题。经营者延迟履行或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维修效率低、效果差,同一故障多次维修不能解决问题,消费者频繁往返4S店,耗时费力。
四是明码标价之外加价才能提车,已成为部分高端、“紧俏”车型销售“潜规则”。但经销商不会在销售协议中出现“加价”字样,加价后不会给消费者开具发票。价外加价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关供给方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无法精准匹配、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说明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违规冲动难以完全抑止。
《年度报告》除了指出问题以外,还对2022年消费者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展望,希望社会各方从促进消费公平的角度,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汽车领域,《年度报告》提出,要贯彻落实汽车“新三包”规则等法律制度,强化经营者有效履行告知义务。
据了解,这是中消协首次以年度报告形式,全面梳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进程,客观总结社会各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为社会各方做好新形势下消费维权工作提供了参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