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80e75e64ddb2b570348e23488cd6eea1

培育中小企业成为“小巨人”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2年03月11日 第6版 )

培育中小企业成为“小巨人”

■ 本报记者 杨文君

中小企业发展依然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成长路上的烦恼,让中小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的“小巨人”。

融资难、融资贵这样的“卡脖子”问题在全国两会上被多次提及。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认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因。很多中小企业尚在起步阶段,自身财务制度相对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同时,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造成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又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担保融资难以落实。

对此,许礼进建议,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破题。一是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做到信息共享、信息共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涉及政府、银行等多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在加强信用公共服务和综合监管的同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权威的“信用背书”。

二是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加快信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探索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整合各行业、各地区的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信用记录的电子化存储,完善企业信用记录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

三是强化信贷扶持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增信资金池,整合贷款企业缴纳的保证金,将其注入资金池,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设立中小企业信贷政府增信基金,用于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供给贷款、贴息和担保。同时,为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到期还贷、续贷提供垫资服务,规避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维持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

四是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开展信用评级。通过深化信用评级,推动企业提升信用理念,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推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在财务辅导、信息共享、信用培植等方面深入合作。从扩大参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覆盖面,实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绩效考核等方面改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而加快解决技术上“卡脖子”难题,重在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带来的建议。

据了解,截至2021年7月底,国家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了4762家,各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过4万家,入库培育的企业超过11万家;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平均拥有50项以上有效专利;超六成从事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细分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位于本省细分市场的首位;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97%以上。

司马红认为,中国制造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时代转折点,中国需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向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迈进。

为此,司马红建议,大力度推进中小企业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优先围绕我国“卡脖子”技术、产业链上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采用因地制宜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式,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杠杆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研发,为中小企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保护中小企业研发成果,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废止过时的、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等。”司马红还建议,采用功能性产业政策,以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为主,打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产业生态环境。另外,某些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他们要采用差异化产业政策支持,保障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建立跨部门的产业政策协调机制,避免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内耗及协调成本,以此应对国际挑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130期第6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