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方两会】
■■■观点
重庆市政协委员、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孟能:
配套财政资源 力推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本报讯 “财政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关键要创新投融资方式,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在近日召开的重庆市2022年两会期间,重庆市政协委员、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孟能,为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建言献策。
据了解,建筑是我国第二大耗能和碳排放领域,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加上占16.7%的建材生产能耗,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近50%。因此,推动建筑节能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表示,目前,财政支持包括建筑领域在内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据统计,2016年以来,重庆市财政已累积投入超2亿元用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支撑重庆市率先在全国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化机制,成为全国唯一承担并完成了两批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任务的城市。
在他看来,成败的关键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今年重庆市预算报告将“支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点支出方向,提出要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减排领域倾斜,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这将有助于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他建议,财政部门应会同相关方面,在完善投融资政策和财税政策上,加大预研储备并适时推出,加大对绿色建筑等项目支持力度,加大绿色降碳项目、技术研发等支持,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强化绿色低碳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
(渝财)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