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
“钉钉子”要朝实处锤往深里钉
■ 张祥胜
2013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钉钉子”精神。
“钉钉子”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一个常用的术语。钉子钉得准不准、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受力物体发挥效用的大小。如果“钉钉子”力道用偏,钉子就会钉得歪歪斜斜;如果“钉钉子”力度不够,钉子就会钉得松松垮垮,“钉钉子”的作用势必大打折扣。只有瞄准钉位一锤一锤持续使劲,锲而不舍反复敲打,钉子才会钉得稳、准、实,才会紧紧抓牢受力物体,发挥出“钉钉子”的最大效能。
作风建设要“钉钉子”。“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作风建设。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八项规定”,从严管党治党,一直都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政治基因和政治优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主基调,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四风”,对腐败问题“零容忍”,始终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前头,激浊扬清、固本培元,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改革落实更要“钉钉子”。“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不断增强深化抓改革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一步一个脚印、“一滴水一点湿”,以“钉钉子”精神钉紧钉牢钉实,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提效能。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啃“硬骨头”,坚定不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知难不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勇于蹚深水、涉险滩,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毅力抓好改革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钉钉子”重在“钉重点”。“一子落而全盘活,一子错而全盘输”。干事创业“钉钉子”,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遍地开花,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胡敲乱打,而是要以事业为导向,找准“钉钉子”的方位和着力点,一锤接一锤把钉子钉实钉深钉牢。要突出焦点、瞄准靶心、精准发力、久久为功,确保“钉钉子”锤锤击中、见底见效。
“钉钉子”贵在“有韧劲”。“学贵有志,事贵有恒”。干事创业“钉钉子”,不是一锤子买卖,不可能一“钉”管所有、一“钉”就奏效,钉而不紧、钉而不实,不如不钉。要始终保持定力、耐力和恒心,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下一下使劲钉。既不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更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始终保持狠劲、钻劲和韧劲,坚定信念不动摇、锲而不舍打硬仗,盯着钉、反复钉,锤锤落实、钉钉留印、入木三分,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
“钉钉子”成于“用巧力”。“钱孔沥油,熟能生巧”。“钉钉子”切不可一味硬干蛮干,使蛮力用蛮劲就会使钉子弯曲、偏斜甚至折断,势必功亏一篑。干事创业“钉钉子”,要科学施策、辨证施治,使实劲用巧力下硬功,使“钉钉子”正中目标、不偏不倚。要铆足干劲、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使“钉钉子”锤锤敲进、钉实钉牢。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严谨敬业、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朝实处锤,往深里钉,真正将“钉钉子”钉紧钉深钉牢固。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政府采购中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