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
精神高地雨花台
■ 贺震
苍松如海,翠竹成林,群雕巍峨。纪念碑前“宁死不屈”的烈士塑像昂然屹立,象征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长明灯”在鲜花簇拥下熊熊燃烧。
这里是一座海拔仅60余米的小山岗,这里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这里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近百年前,这座小山岗是众多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殉难地。从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难以计数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雨花台慷慨就义。他们之中今天能够查到姓名的,只有1519位,留下的照片只有100多张,更多的成了无名英雄。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壮歌,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他们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占有独特而重要位置的雨花英烈精神。
在南京及雨花台英勇就义的共产党人,是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党内精英,因为只有政治“要犯”才会被押解到“首都”南京。他们中有不少是党的早期领导人和重要骨干,如中国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东北抗联创始人罗登贤、河北省委书记施滉、韶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刘少奇夫人何葆珍、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夫人徐全直、隐蔽战线的北平五烈士、中共特别党员国民党少将周镐,以及淮海战役率部起义的中将副军长兼师长王清翰、少将谢庆云烈士等。
新中国一成立,党和政府就开始在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1950年,在主峰竖立起“死难烈士殉难处”纪念碑;1979年,北殉难处烈士就义群雕开工建设;之后,中轴线上的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忠魂亭相继拔地而起。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如今,雨花台烈士陵园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圣地、红色文化纪念的经典。
解放前,雨花台曾是南京城南人迹罕至的荒山秃岭。建国初期,从雨花台烈士陵园兴建起,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在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上,树木特别茁壮。如今,雨花台已成为四季常绿、景色如画的风景名胜区。站在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前,一眼望去满目苍翠,挺拔的青松映衬着恢宏的纪念建筑群,益发显得生机勃勃、庄严肃穆。
40多年前,我在距南京不远的安徽滁州军校读书时,学校曾组织学员到南京参观学习,那是我第一次到南京,便参观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后来,在南京生活的几十年间,又曾多次到雨花台参观学习,每一次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受到心灵的洗礼。
在烈士纪念碑前这一庄重之地重温入党誓词,我分明听到了烈士的铿锵和声,我深深感受到这八十个字字字千钧。
走进庄严静穆的烈士纪念馆,就是走进了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最真切的课堂。一件件遗物、照片、史料,无声地讲述着179位烈士惊心动魄的故事,诠释着“信仰的力量”。
“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写下的一段话。
“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是属于我们的!”这是邓中夏临就义前两天给党组织留下的最后一封信。
“永远的别了,祝你们早日成功。未来的世界终归是我们的!”曾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的贺瑞麟,在一本蓝色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在19岁的花样年华,贺瑞麟慨然赴死,如今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他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那幅五角星中写着“雨花台”三个字的简笔画,表示已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这是谢士炎的追求。
“我们是真理的追求者,我们是最公正无私的人,我们是最快活的人呀!”这是高文华的快乐……
从先烈们这些壮志凌云的话语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力量足以突破时空的界限,在历史的天空里久久回响。
雨花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他们多数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其中不乏留过洋的博士。他们本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却选择了充满艰险的革命之路。
信仰、忠诚、为民、担当。走进先烈的内心世界,我们发现,支撑他们矢志不渝、舍生取义的,正是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的故事,是用信仰解读党史的生动教材。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崇高的信仰,是支撑共产党人不屈身躯的钢铁脊梁,也是铸成雨花英烈精神的坚实内核。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