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远去的土坯瓦房
■ 黄民锦
老乡微信圈发了一组土坯瓦房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在石灰抹就的墙上,以红字书写着:“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字体端正、简朴,有书法的具象。顿时,历史仿佛呼啸着从时间的长河奔腾而至。“房子跟人一样,老了也会生皱纹。而历史往往就掩藏在那一幢幢老房子的褶皱里。”脑海中蓦地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提醒我留意到岁月的沧桑,也拨动了我内心的旋律,一任一支枯笔,写出下面一段文字。
在儿时隐隐约约、迷迷离离的记忆中,家乡是清一色的黄墙黑瓦,泥土气息浓烈。一座座土坯房,方正,朴拙,在青山绿水间,在遍地蛙声里,在草长莺飞时,在夏夜流萤中,静静地肃立着,为日夜劳作的村人们遮风挡雨,给村落平添了柔美与安谧。
土坯瓦房以黄色为基调,屋顶的瓦却是深灰色的,年头久的房子,瓦就泛黑了。墙体用黄泥土筑成,久而久之,风吹日晒,裂缝遍布。如遇豪雨,屋内便下起小雨,看似夯实的墙体,常常有老鼠打洞筑窝。夜深人静,失眠的人,可听见蠹虫啃吸木头的吱吱声。门板未着油漆,纹路斑驳,透出天然本色和些许苍凉古远。门板上的孔洞,就像老人饱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冷漠地注视着路过的行人。门框两旁的墙上,挂着笤帚、箩筐、镰刀等农具,它们不张扬、不铺排,含蓄、安宁,有一种别样的韵味。狭小的木格窗,如同一把剪刀,把照进屋的阳光剪得零零碎碎。树密屋低,三月的梅雨时节,人呆在屋子里,会嗅到一股散发着隐隐腥气的潮味,让人有丝丝伤感和惆怅。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挂着陈旧的、打着补丁的衣物和布片。燕子喜欢筑巢于横梁之上,尽显生命的延绵繁衍。傍晚,夜幕四合,劳作一天的农人,身披落叶,拖着疲惫的双脚,回到家。片刻,屋顶便升起一缕缕炊烟。手巧的村妇们就着粗陋的锅灶,将人畜共享的红薯、玉米、牛皮菜等煮熟,虽是粗食淡饭,虽是仅有野菜汤下饭,但那一抹如豆的灯火,撩拨得全家人温馨无比。灯影花香里,有一种平平淡淡、真真实实的生活气息。
岁月的风霜雨水,都堆砌在屋顶和墙壁上,历经沧桑,风剥雨蚀,土坯瓦房们早已不堪重负,大批大批倒塌,留下几处断壁残垣。
曾经的土坯房,透着寒夜般的苍凉之气,你能从中感受到岁月抚过的痕迹,触摸到历史心音的脉搏。一座座土坯瓦房,存留着一个个生命和生活的话题。它们平易、亲切、真实,是消失的历史的备注,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亲切而遥远的怀念,合着历史悄悄变迁的足迹与缩影,模糊而又清晰。
时世变化太快,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来不及驻足、来不及回味、来不及告别,只留下回忆,还有怅然若失的思绪。随同土坯瓦房逝去的,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如今,漫步村里,新式楼房比比皆是,乡村面貌日新月异。“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