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的精神
■ 邱小平
黑龙江省饶河县是中俄边陲的一个小县城,横贯全县的完达山脉那丹哈达岭是当年抗联七军活动的根据地。小城不大,风景如画,重游抗联战场,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我们历经千难万险,找到几小袋粮食,准备先送给伤病员,走进地窨子里一看,八名伤病员围坐在屋柱四周,全部自缢而死,煮饭的吊锅子里什么食物都没有。班长王金明从牺牲战友身边发现一块白桦树皮,上边写着一些字,大意是说,首长和战友们,我们几个人不能为打日本鬼子再出力了,反而给你们添加负担,弄不到食物,又怕鬼子‘讨伐队’将我们掳去,我们一起走了,再见!”
这是从饶河县博物馆《烽燧乌苏里》一书上看到的故事,读来令人泪流满面。
为了活下去,抗联战士只能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中找枯木上的干蘑菇吃,或剥开树皮咀嚼苦涩的树皮纤维,树皮纤维食后不消化,只好扒开雪堆,挖矬草煮水喝以通便。到了最后树皮都吃光了。
在抗联最困难的时期,抗联七军从最高峰时的1000余人,陡然减员至百十来人,很多战士并非死于战斗,而是因为缺粮饿死、缺药病死、缺棉衣冻死。
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在晋西北吃过黑豆糠米,在冀中钻过地道。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抗联战士众志成城,一心杀敌,先后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取得新兴洞大捷,消灭饶河县日军参事官大穗久雄。这一切都是怎样实现的呢?
党的领导是抗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致胜法宝。作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具有充分的人民性、先进性,这是它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抗联七军以及之后被整编成的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能够在远离党中央,没有补给、强敌环伺、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坚持14年,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艰苦努力下,充分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结果。
“团结则生,分裂则死。”书中摘录了1937年9月18日《救国时报》刊登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宣言》里的一句话。抗联七军先后接纳了北海队、三江队等20多支当地武装,由党进行统一领导。这些武装有的是旧军队过来的,有的是土匪武装,有的是失地农民。整合初期,有吃不了苦逃跑的,有打不了仗投降的,是党把大家凝聚起来,在战斗中教育引导,最终这些人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抗联的又一个“精神密码”。
如今,在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发扬抗联精神艰苦奋斗,饶河县的发展像吸了水的海绵一般被激活。2018年8月,戴了16年的“全国贫困县”的帽子,被饶河人民彻底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里,饶河县全县整体脱贫。“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十佳原生态旅游名县”的桂冠接踵而来。
我想,80多年前,在这里战斗的那些抗联战士,若能看到眼前这般祥和的画面,也一定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作者单位:黑龙江边检总站采购中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