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477d7605533be069ff2c8c2c730c6097

松田电工:身单力不薄 匠心育精品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1年06月01日 第8版 )

松田电工:身单力不薄 匠心育精品

■ 本报记者 范春荣

从广东省江门市区驱车向西60公里,便来到了一片掩映在田园风光里的简易厂房,外人很难想象这里居然隐藏着一家漆包线行业两个单项产销量世界冠军的中国工厂——松田电工。

“有电的地方就有漆包线。”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漆包线作为最基础的工业原材料,便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普通消费者却很少关注到它。

补上这个“弱项”,了无遗憾

松田电工执行董事陈明海就跟他的工厂一样,朴实而低调。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天之骄子”,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的陈明海响应国家号召,一头扎进了漆包线行业,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我的老师是中国最著名的漆包线专家,从事这个行业60多年,正是在他的引领和带领之下,我也沿着这条路走了30多年。”

“工匠精神”一词可以完美阐释漆包线这个行业的特点。百年来,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多是德国人和日本人,这可能跟他们追求极致的民族性格有关。目前,中国有1000多家漆包线生产企业,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徘徊在低端产品市场,无法涉足那些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高端产品。换句话说,我国漆包线行业的“补链”重点是对高精端产品的突破。

大约在十多年前,陈明海就将靶向定位在攻破行业的弱项——微扁线。微扁线是一家日本公司发明的,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能把小规格做成微细超微细的就不容易了。就圆线来说,松田电工可以将铜丝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拉伸变成头发丝1/8的细度。同理,扁线不仅要拉成最细的圆线,还要再压成扁形,然后再经过二十几道上漆烘烤工艺,使它成为拥有20多种特性的漆包线。但是它的难点就在于:一是如何给扁形的铜丝均匀上漆,特别是做好对转角处的漆量和烘烤程度的控制?二是如何将这20多种特性完美地协调融合起来,以满足每个客户、每个产品的不同需求。比如,有些产品既要有高耐温性又要有低可焊锡性,那就必须找到这两个相悖特性之间最佳的融合点,让它既具有高温度耐热等级,又具有低温度的焊锡操作性。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线体,实际上每一根都是根据不同产品设计要求做出的定制化产品。那些细微至极的差别全部都要通过上漆烘烤工艺来实现。”松田电工正是靠着这手绝活,杀入漆包线高端产品圈,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以此荣获了2019年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行业关键材料突破奖。目前,除了微扁线的发明者——一家日本公司之外,松田电工在这个领域已经基本没有竞争对手。

以追随者的身份进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除了在微扁线上,松田电工还在用于网络变压器的超厚漆膜漆包线上取得突破,成为世界级产销冠军,一举打破国内漆包线行业“8亿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发展路径,了却了两代漆包线人的遗憾。

只有自己有,才有资格谈共赢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一体成型电感作为高端消费类电子产品重要元器件的话语权越来越重——相较于4G手机,5G手机中一体成形电感的用量将从80颗提升至120颗,用量提升50%。纵然一体成型电感的前景可观,但技术壁垒、寡头垄断却让其成为国内厂商久久难以攻克的难题。让人意外的是,生产一体成型电感的主要原材料是微扁线,目前全球只有包括松田电工在内的两家企业可以提供。

“虽然我们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但我们的合作伙伴个个大名鼎鼎,我们生产的微扁线遍布在全球60%的苹果手机里;雷克萨斯的车载无线充电器里使用的就是我们的产品;华为、中兴、思科是松田电工在网络通讯的终端用户。”提起自己的合作伙伴,陈明海很是自豪。

作为最基础的工业原材料,漆包线行业有其特点:一是整个产业链是深度捆绑的合作式产业链,融合共赢是基本原则。正如之前所说,虽然漆包线是生产标准化元器件的主料,但它本身却是定制化产品,每条漆包线都是根据产品设计的需求而生产出的个性化产品。因而,行业特别强调上下游的合作、信任和依赖。二是强强联合才能释放出最大能效,不断地将产品推向一个又一个巅峰。产业链上各个顶尖高手集合在一起,才能对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有一个更深的领悟和跟进,才能够共同引领行业的发展,互相支撑,彼此成就。

正是这样一个不易改弦更张、依赖度极高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取得信任的过程很漫长,分手“脱钩”的代价很昂贵。所以,双方在前期接触时绝不会草率。只有自己有了足够丰厚的家底,强大的研发能力,才有资格与各个行业龙头谈共赢的机会。这个过程,松田电工花了10年的时间、经历了4次客户迭代才走了到今天。“下一步,松田电工将会建立整个工艺流程的可追溯机制,以保证产品的日臻完美,做到对极致的追求。”正是对极致近乎苛刻的追求,让松田电工赢得了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认可。自去年3月以来,松田电工的生产线一天也没有停过,很多的客户都自行在门口排队等货。

松田电工的故事只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时代大潮中翻涌的一朵小浪花,他的同伴还有很多。他们深耕在自己的领域,凭着顽强的意志在细分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用“破局性”的创新产品带来“小惊喜”。正是这些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力量凝聚而成,成为中国力量,我们才能以更加从容、自信的步伐拥抱产业链,打造国内国外双循环。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056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