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声响起
■ 赵武明
世界万物,有生命皆有声音。
刮风有风声,打雷有雷声,下雨有雨声,涨水有水声,开车有车声,说话有话声,花开也有声。但声音有大有小,语气有硬有软。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如歌如幻的朦胧中,闭上眼,一种天籁般的神秘之声,从天边静静飘来。
生命是一场声音的戏剧,大自然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不管是哪一种声音,只要细心聆听,就能品味其中之美、其中之真谛;也只有细心倾听,才能发现其灵魂所在,从而充实人生。
花儿开放,绽出一片火红色的声音;阳光穿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叶影的声音。机器的轰鸣饱含工人的辛苦;火车的吼声,饱含人们回乡的急切。生命是一场声音的戏剧,我们既是谱写者,又是倾听者,而善于倾听的人是幸福的。
小时候,我爱上了自然之声。
自然之声,有的如琵琶铜锣铿锵有力,有的如长笛洞箫般婉转悠扬。清凉的初夏,静谧的凉秋,柔和的深冬,朦胧雾,萧瑟霜,凄凉雪,一杯茶,一段梦。那些简简单单的振动形成的声波,竟会带给人如此奇妙的感觉,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和迷人。溶溶月,淡淡风,声声鸟鸣,烈烈西风,大自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放慢节奏,驻足倾听,你定能发现大自然的美,获得大自然的心声。从那欢快的鸟鸣中,你可曾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从那巨浪拍打岸边的涛声中,你可曾发现大自然的宏伟与壮丽?
长大了,我爱上了音乐之声。
我常常沉浸于那些跳跃的音符中不能自拔。相同的旋律,触碰到不同的耳膜,可能会产生天壤之别。《命运交响曲》的激昂不屈,《小夜曲》的舒缓静谧,《天鹅湖》的婉转悠扬,《十面埋伏》的凄凉哀伤,都已成为大众灵魂深处耳熟能详的旋律。迷惘时,彷徨时,只要那淡淡的音乐入耳,一切心头难解的心结便悄然消失,一切忧伤都缓缓释放。
听雨,是一种享受。
淅淅沥沥的小雨,哗哗啦啦的大雨,雨是天生的音乐家,这世界万物都是它的乐器。雨打在玻璃窗上,窗子便清脆地唱起歌来;雨打在翠绿的树上,树便迈着沉稳稳的步伐跳起舞来。诗人们也爱听雨。《春晓》中就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听琴,是一种体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曲琵琶音,司马青衫湿。音乐里有人生,生命中有音律。
听生命,是一种宁静。从初春的鸟啼,到夏季的鸣蝉,秋日里有寒鸦戏水,冬季里有北风呼号。生命的生机与可爱把大自然装点得更加迷人。还有医院里初生婴儿的啼哭,那样有力。
每一个人都有一方心灵牧场。“远翔驰声响,流雪自飘飘。” 当疲惫的心被俗世的浊浪侵蚀得面目全非时,当日夜为生计奔波的心越来越沉重时,不妨适时地把它放牧回那个最朴素最自然的牧场,在广阔的牧场上纵情歌唱。引洁净的甘泉,掬温暖的阳光,捕清爽的微风,携柔密的细雨,灌溉、照耀、吹拂、滋润它,在千回百转的岁月中收获最初的淳朴芳香静好从容。
宁静是一种心境。然而,生命中更多的是声响。远处的星迎风舞动,风里的声音,还透着黑夜的气息。前方并没有郁黑的森林,而泥土的琴音,丝丝入扣。
不知是谁坐进古老的黄昏,凝视着夕阳。在不声不响中,聆听万籁。
声响起,生命为之循环。也许一个轮回,就是声声唤起的无数个火花,点燃了激情。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