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33acc6b1eb1ff1c544eb4d21d73d63ea

父亲的菜园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18年04月20日 第8版 )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的菜园

■ 柳艳柏

父亲今年七十岁了,每每送点小菜来我家,就说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了,我就劝他,要多休息,自己的日子怎么开心怎么过。

可每次我去城陵矶家里看望他,我们家的菜园却总是那么绿油油的,可见我可亲可敬的父亲何曾休息过。

父亲出生时,我曾祖父家的条件还很好,所以父亲有着幸福的童年,儿时带着瓜皮帽,穿着传统的中国小孩穿的新棉袄。父亲读书的时代正好遇到三年大饥荒,那时分给我父亲的口粮每餐只有一小笔筒,对于一个成长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父亲常常说,饿得厉害的时候,他就从学校偷偷跑出来,跑到家乡游港河的堤坝上大声喊着我奶奶的名字,叫嚷着:“我肚子饿,要饭呢。我肚子饿,要饭呢……”

虽然如此,我父亲成绩却相当好,但那时读书升学时讲的是百分之五十成绩、百分之五十成份,我家因成份过高,父亲考取初中是没有指望的,虽然当时有许多老师看着被误的学子感到可惜,也有以自己身份来担保我父亲上初中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父亲终于没有去读初中,后来是我曾祖父用自己的私房钱又送父亲在古磨洞里读了三年的古书。爷爷的身体从小羸弱,加之有肺结核的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我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就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十五岁到六七十余里的云白洞里挑木板,到南山水库修水库。父亲常常说,有一天去云白洞里挑木板,鸡叫就出发,走了三个小时才天亮,那时肚子饿得实在不行了,就跑到附近山中一户人家,讨了一碗米汤,吃完后,才有精力走到云白洞里。到十六岁时,父亲的农活如犁田、耙田等已得心应手。母家好像在那前后嫁到我家来了,看到父亲每天劳累得不得了,就坚持让父亲去学门手艺。可那时候有人就反对,说富农子弟不能学手艺。后来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话:不管是什么人,手艺总是要传承的。于是父亲就学做了泥瓦匠。正是因为学艺来之不易,父亲特别珍惜机会,所以也特别用功,别人要学三年,父亲学了一年就出师了。父亲学艺后,我们家的经济才慢慢又好起来。所以,我们三姐弟在那时的农村也没有受太多的苦和累。近年来,父亲常常感叹,说他的传统手艺要失传了,一是盖燕子瓦的技术,因为现在的房子基本不用了,也没有人学了;二是农村传统酿酒的土灶的技术,要打好这种灶就要做到好烧省柴,又要出烟,技术上也有好多的要求,随着酿酒设备的改进,土灶也没有人用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分田到户的政策,我父亲和母亲一合计,父亲基本上在外地做手艺,母亲在家种田,自家自留地父亲很少种过。九十年代初,举家搬迁到城陵矶后,我们家基本上种菜为生。父亲除了做手艺,总要帮助母亲锄地、浇粪、点种。这些活父亲都是利用早晨的时间来做,而父亲长年的劳作,也造就了赵树理先生写的陈秉正老人的手:“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父亲则常常教育我们“早起三早当一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靠着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辛勤劳作,家庭条件也好了起来,在城陵矶也盖了新楼房。可是好景不长,1996年的2月,母亲在一次车祸中离我们而去,父亲于是形孤影单地生活着,后来经很多人介绍,父亲也和两个阿姨有过短暂的生活,但不久都分开了,父亲于是把自己的日子天天打发在菜园中,也许是母亲太过优秀,父亲依旧生活在母亲的岁月中,他用这种种菜的生活,一方面是打发闲来的时光,另一方面也是用来回忆和母亲同甘共苦的岁月。

年轻时父亲受过很多的苦,前几年我给他买了社保后,他也基本不用劳作了,逢人就说现在的政策好,去年十九大召开时,他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中午一点多。

前两天,我去看望父亲,父亲还在唠叨着明天要去买点黄瓜种子,茄子种子……我知道,父亲种的菜,他吃不完,我们也只能拿一部分。但父亲的心中总是种下满满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就如槛边的箬竹那么绿,那么肥盛,我想这种希望能让父亲健康长寿,就足够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鼎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755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