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33acc6b1eb1ff1c544eb4d21d73d63ea

即将消失的橡胶林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18年04月20日 第8版 )

【谜面·谜底】

即将消失的橡胶林

■ 谢宗玉

橡胶树是落叶乔木,但在农历十一月底的西双版纳,山岗上的橡胶林,还只在枝头染了一抹隐约的红,根本没有要落叶的觉悟,透着一种轻伤不下火线的倔强。这种倔强,在我眼里,却含着浓浓的悲凉。

是的,我想起火热年代那三万湖湘弟子了。他们响应号召,速配姻缘,搭火车,坐汽车,长途跋涉,进入云南蛇虫遍地、瘴气横行的热带雨林。他们要来开山辟荒,种植橡胶,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

六十年弹指之间过去了,待我重来,涌入眼帘的却是“退胶还林”四个冰冷的大字。科学总是事后诸葛,它做出如下诊断:橡胶林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和生物都有极大影响。接机的小伙子跟我谈起退胶还林的紧迫性及政府决心,眼神熠熠生辉,仿佛一个美好前景就在未来不远处等待西双版纳。我怀疑,六十年前,那群被扔在原始森林白手起家的青年们,一定也有着与他同样纯澈的眼神。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坚信不疑的梦想,他们被饥饿、疲惫、病痛、蛇虫和瘴疠折磨得羸弱不堪的身子,根本不可能单凭赤手空拳,就能与整个云深似海的热带雨林为敌。

我们不能责备前人的短视,因为短视是人类的常态。无论多自信的民族,只要回顾它一段稍长的历史,就透着一股悖谬式的悲哀。每个日子,我们都觉得做了正确无比的事情,但合在一起,在不知不觉中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错误。

六十年不算太长,三万湖湘弟子,若是能逃过命运的翻云覆雨,总还有些幸享天年的老人,在澜沧江边的某个破败农场深居简出。我不知道他们得知几代人精心栽培的橡胶林将退出云南舞台的消息后,会不会由此彻底否定人生?如果是那样,我可要开导一下了:其实对错都是相对的,只要日子有前因后果,我们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就是值得的,就是有意义的。没有人先知先觉,那些敢于嘲笑父辈的人,最后也终将被儿孙嘲笑。我们只想祈求上帝能给我们更清醒的头脑,让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一点,能够保证自己一生的事业不让风烛残年时的自己后悔,那么人生就幸福完美了。不要临到老了,细思来路,惟有荒谬和虚无。

我曾读过作家薛媛媛的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里面详尽记载了三万湘人远赴云南烧荒植树的经历。我现在仍然记得书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一边是高涨的政治热情,一边是残酷的雨林现实。白天是野火春风斗荒山,晚上是离愁别绪梦故乡。依靠意志的极限,来突破身体极限。在绝境中把根顽强扎下去,在生产橡胶的同时,也为云南繁衍了十万湖湘后代。这其中有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浴火重生的奇迹,也有无数摧肝裂胆的悲剧、九曲回肠的懊悔……

其实,无论什么朝代,每一次移民,都是一部哀伤绝伦的苦难史,同时也是一部开天辟地的繁衍史,这些都是注定了的。文明滚滚向前,人类看似前程似锦,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不过是一场无法避开的悲剧。我们可以诅咒被固定了的个人命运,但也不要忘了歌颂来之不易的集体胜利。对于一个健全的大脑来说,人文和政治,是不可偏废的。要不然,就会陷入思维固执的泥潭里出不来。

染了一抹暗红的橡胶林,在澜沧江两岸高高的山岗上,肃穆地站立着,站成一种悲壮。它们似乎已知道了自己将被替代的命运。相对海南,或其他更接近赤道的地方,云南并不适合种植橡胶,可云南的橡胶和那一代人,却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神圣任务。他们无法左右历史的进程,但在即将消失的历史中,他们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要翻开典籍,就会有一股浩瀚的精神力量激荡人心,那与成败得失无关。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755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