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2015年中国政府采购高峰论坛 >> 2017年两会报道电子报 >> 打造一个更加精彩的中联重科

打造一个更加精彩的中联重科

栏目: 2017年两会报道,电子报 时间:2017-03-13 19:33:18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打造一个更加精彩的中联重科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 本报记者 柳青

从1992年到今天,中联重科从蹒跚学步到成为行业巨人,20年沧桑巨变中唯一不变、始终坚守的是——品质。“对于身处装备制造业的中联重科而言,制造完美的产品,要以工匠精神,在技术上做到极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谈中联如何融入全球产业生态,谈中联人的“工匠精神”和“极致思维”。

“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打开了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

记者:2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举行会谈,您参与了会见。作为世界级高端制造装备企业,中联重科近几年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技术引进和产能输出上可圈可点。您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深度推进,将给装备制造企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詹纯新: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为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打开了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使企业“走出去”更为稳健。目前,中联重科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业务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几年,中联重科成功收购了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家的行业内企业,在印度、巴西、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用中外融合的高端技术,较低的制造成本,去实现产能共享、市场共享、盈利共享。

在白俄罗斯,我们和当地知名的MAZ卡车集团公司合作,利用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与MAZ重卡底盘结合,研发制造出了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汽车起重机和环卫清扫车。这个合作,我们充分利用了白俄罗斯的区位优势和MAZ集团70多年的品牌影响力、市场网络优势,做到共享共赢。

如今,充满了改革锐意的中联人将更加聚焦全球产业协同,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把产能带出去,把技术引进来,增强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

记者: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直以来倍受各国关注。应该说过去十余年中联的飞速发展,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在全球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性起伏的今天,中联将如何站稳脚跟,并打造一个更加精彩的中联?

詹纯新: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要有活力,必须要实施转型升级。中联重科转型,是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是满足自己持续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由粗放向精细转变,从单一的主业向相关多元的主业转变。

一是围绕装备制造,做好产业转型。我们从单一的工程机械业务布局农机等多元业务板块。二是围绕去库存降成本,做好管理转型。中联重科将以“三去一降一补”为原则,按照“精心、精明、精准、精益”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管理变革,严控经营风险,全面提升盈利能力,改善盈利模式。三是围绕提质增效,做好技术、质量的转型。在技术方面,我们提出以极致的创新思维做好产品升级换代;在质量方面,我们将以极致的工匠精神闯质量关。四是围绕开放协同,做好外向型市场转型。按照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产能协同。

赞成“+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产品是企业的根本

记者:当工程机械伴随着经济新常态进入行业“天花板”、传统企业纷纷触网转型时,中联重科似乎很淡定,提出了“2+2+4”中的系统发展战略。您怎样看待制造业领域的“互联网+”?

詹纯新:中重科拥有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和农业机械三大主业,它是一个实体,我们在做实体的时候,我赞成“+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产品才是我们企业的根本。

从2014年底开始,我们着力推进“产品4.0工程”。是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深度融合传感、互联等技术,创新研发智能关键零部件,使产品“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实现了“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在性能、可靠性、环保、智能化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例如,在田湾核电站的吊装施工中,我们的“3200吨履带吊”在起吊有两个篮球场大、476吨重的穹顶时,基于116个嵌入式传感器,感知压力、载荷、速度、位移,自动调整作业参数,吊装误差小于2毫米。

当然,我们也正在以智能化产品为载体,以工业互联网为依托,通过互联物联,实现“制造业+互联网”的转型升级,对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颠覆式创新,重构行业生态。

一是颠覆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基于产品的智能化,企业正从模仿跟随式研发,变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据驱动式研发,重构研发模式。

二是重构行业上下游生态。企业既为客户制造设备,也为客户重构运营模式。基于产品的互联物联,实时、在线帮助客户从对设备的单台管理,到对多台设备的集群、系统管理,通过管设备,实现管人员、提质量、出效益。

制造完美的产品,以工匠精神,在技术上做到极致

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就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而言,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确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一条有效路径。您眼中的“工匠精神”“极致思维”是什么?

詹纯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推进产业升级,同时也一定要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队伍。

去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对于身处装备制造业的中联重科而言,制造完美的产品,要以工匠精神,在技术上做到极致。

我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和“极致思维”中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德国一个工人在工作,我说我看你心情非常愉快,我说那你的志向是什么?他说我的志向就是做工人。

其实,行行出状元,做得好,就会受别人的尊敬,你才会用极致的工匠精神去把你这个工作做好。

目前中联重科也正创新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引导机制。针对计件工资制下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倾向,我们在完善技工评级制度的基础上,变计件工资为工时工资,技术工人收入与技能等级、质量、工时、行为态度挂钩,引导员工做有质量的事、做有品质的人,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保障产品质量的制度环境。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制造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您怎样看待各级政府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做的努力?

詹纯新: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去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正式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更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中央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更意味着要求传统制造业通过持续创新和“三去、一降、一补”产生新动能。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员,中联重科始终不敢松懈,也必将持续创新,做精做专,激发产业新动能,把握新一轮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为湖南制造、中国制造作出应有贡献。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649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